首先,在觀察野生動物時不應該近距離接觸,避免過分刺激動物。比如使用高亮度手機電筒直射它們眼鏡。
有些適應在黑暗中生活的生物,被明亮的光線照射會非常不適,而且近距離的接觸很容易讓這種膽小而喜歡安靜的動物精神變得緊張,陷入應激狀態。小型動物如果長時間處于應激狀態會非常容易暴斃。
其次,野生動物經過長期與人類近距離接觸,其行為會產生異常。比如野生動物見到人本應心生警惕,或者躲避逃開,但如果經常與其進行互動,就容易讓它們失去應有的警惕。
在藏區很多地方生活著喜馬拉雅旱獺,而其胖墩墩的體型讓很多人覺得可愛,就拿出食物對其進行投喂。實際上這種行為極不可取,因為對于野生動物來講我們的食物熱量和鹽分屬于爆炸性的超標,經常食用會影響其身體健康,甚至可以說我們的零食對于野生動物來講是慢性“慢性毒藥”。
而且野生動物與人近距離接觸,還有極大的安全隱患。野外環境十分惡劣,野生動物往往都會攜帶大量寄生蟲及病原體,在健康情況良好的情況下可能并不顯現,比如喜馬拉雅旱獺就是鼠疫攜帶者,而小熊貓看起來萌萌噠則有很高的狂犬病風險,至于硬蜱、跳蚤、虱子等體表寄生蟲更是不計其數。在零距離接觸的時候,這些寄生蟲和病原體極有可能傳染到我們身上。
另外,很多野生動物攻擊性很強,在近距離接觸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傷害,比如跳鼠,嚙齒類的牙齒由于其特殊結構,齒尖非常鋒利,被其咬過的傷口可能比小型犬咬傷都要嚴重。大型食草動物如鹿、牛羚等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溫順的動物,但其憑借巨大的體型和力量,僅僅是沖撞就能給人帶來致命的傷害,在秦嶺地區每年傷人最多的動物就是牛羚。
從另一方面來談,野生動物的某些動作會被我們當做“可愛”或“萌”,但它們那些看起來“萌”的行往往蘊含了別的意味。比如小熊貓站立起來舉起雙手的視頻讓很多人看的捧腹大笑,但實際上這是小熊貓受驚之后為了自保而虛張聲勢的表現,黑猩猩咧開嘴露出牙齒也讓很多人認為它在笑,實際這是其感覺到恐懼的表現。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想法給野生動物貼標簽,這并不利于真正的了解與保護野生動物,應該科學地去了解它們。
過分宣傳野生動物“萌”或“可愛”的成分,會鼓勵很多人將野生動物作為寵物飼養,進而促進捕獵和野生動物貿易,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野生動物貿易是繼軍火、毒品之后的國際第三大非法貿易,如小藍金剛鸚鵡等一些物種由于以寵物為目的的捕獵已經在野外滅絕。
更多種類的野生動物也由于捕獵而成為了瀕危物種,在運輸過程中這些動物的死亡率極高。“你在寵物市場看到的每一只野生動物,背后都有十只同類在捕捉和運輸的過程中死掉。” 如果你真的愛它,一定讓它幸福的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在我們的家里毀滅。
這個世界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家,也是無數野生動物的家,我們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就有責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讓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靈都能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