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般以秦嶺淮河為界來分隔南方和北方,這條分界線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北方冬季平均氣溫低于0℃,而降水偏少汛期很短;而南方的冬季平均氣溫則在0℃以上,降水季節分配較溫帶季風氣候而言則平均得多,且汛期較長,一般5-9月降水量均超過100mm。
于是,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形成了“南方濕熱而北方干冷”這一印象。而干旱寒冷的惡劣天氣,似乎成為了阻礙北方工農業大發展的最大障礙。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象學家注意到,大量數據正告訴我們,這個“障礙”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現實瓦解。
隨著現代氣象觀測手段的發展和觀測數據的積累,人類對于以小時計算的局部地區天氣,已經可以實現相當準確度的天氣預報預警。將這些瑣碎的氣溫降雨的數據放到更大時間尺度去比較分析,我們逐漸發現全球氣候變暖這一趨勢,對于大部分地區是“現在進行時”。
不過,如果從地質歷史的角度來看,北方這樣的升溫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中國五千年氣候變化,橫跨四個溫暖期-寒冷期的氣候多次變化,我國北方的平均氣溫也在不到兩千年的時間內陡升約0.7℃,其后果直接導致北方地區降水增加20%;在更加久遠的300萬年,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算出當時地球整體升溫幅度達到2到3℃,北方降水更是一下子猛增30-40%。
溫度升高,降水變多,對于長期飽受寒冷干旱之苦的北方而言,似乎是一件好事,一個林草豐沛,更加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未來似乎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