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員朋友們會絞盡腦汁為讓動物生小寶寶創造條件,一般在飼養過程中,會使用以下幾個方法:
1. 改善籠舍環境:合理布置運動場,給動物提供巖石、棲架、樹木等可供攀爬的物體,在運動場內布設合理的坡度,有條件的還增加水池等,另外在籠舍的設計時給動物增加躲避游人注視的場所,以減小動物承受的壓力。讓動物能夠有一個更加接近原生環境的的“家”。
2. 改善動物的“伙食”:讓野生動物的“菜單”配比更加科學,在兼顧營養的同時,不會讓它營養過剩;野生動物進食也是有時間點的,除了極個別情況外,比如大熊貓,絕大多數不是沒完沒了地吃。補充營養的關鍵在于盡量與野生動物原生態的食物一致,少一些我們人類自認為好吃,高營養的食物。
3. 幫助人工環境下長大的動物學習如何“社交”:在人工環境下生活的動物,尤其是人工繁育個體,由于沒有野生經歷,可能在行為上會與野生的同類有一定差異,造成“社交困難”,從而導致了交配困難。飼養員也會通過增加群體內年長野生個體的數量等方式,讓動物有更多與同類打交道的機會來提升社交能力,進而正常繁殖。
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給大熊貓看“性教育片”。當時五歲半的雌性熊貓“科琳”在發情期不配合交配,飼養員非常著急,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用。后來有一位飼養員靈機一動,給科琳用電視放了其他熊貓交配的錄像,之后科琳順利的完成交配。放下熊貓是能看懂“黃片”不談,至少飼養員為了動物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也是煞費苦心了。
4. 使用人工授精技術:通過人為采集雄性動物的精液,將其送入雌性動物體內使其受孕的技術,可以說是效率最高的一種圈養動物繁殖方式,已經有多種珍惜野生動物通過人工授精繁殖的例子。但也有一定風險,比如在2019年,蘇州動物園在對斑鱉進行人工授精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等問題,導致動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