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提出了4種辦法,用于防范太空垃圾造成意外破壞。分別是監測和預警、碰撞規避和防護、離軌和棄置策略以及主動清除。
1、監測和預警
對空間碎片保持監測,并對其進行編目和碰撞預警是降低空間碎片撞擊風險的第一步。各個航天大國都建有空間監測網絡,如美國空間監測網絡(Space Surveillance Network),既包括天基的衛星平臺,也包括地面的雷達、光學望遠鏡。
2、碰撞規避和防護
碰撞規避和防護是通過 “躲”和“防”的方式應對可能出現的太空垃圾碰撞威脅。當在軌航天器與較大的空間碎片(大于10厘米)或其他物體存在較高的碰撞風險時,通過變軌離開碰撞軌道是最簡單直接的規避方法。但以消耗燃料、損失其工作壽命為代價。從1999年部署至2020年9月,國際空間站為規避空間碎片共變軌28次,其中2020年1月至9月共執行3次碰撞規避變軌。
對于更小的碎片,可以通過提升航天器自身防護水平以直接抵抗空間碎片的撞擊。
與常識相反,單純增加航天器外殼的厚度并不是高效的做法,很多時候采用的是Fred Whipple早在1947年針對空間微流星體提出的多層防護措施。Whipple提出微流星體在擊穿一塊厚度與自身尺度相當的材料后會因高溫而氣化和電離,因此只需在航天器外1英寸的距離上包裹一層約6—7 mm厚的材料,即可防護空間微流星體的撞擊。這一防護措施被稱為Whipple防護。目前,國際空間站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均裝有Whipple防護板。
3、離軌和棄置
由于大氣阻力作用,低軌衛星會在阻力作用下自然降低軌道。低軌衛星在工作壽命結束后,如果25年內可以再入大氣隕落,則不需要處置。如果軌道高度不太低,需要采取適當的離軌措施降低軌道,遵照25年內隕落的建議。
對于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工作壽命結束后可以抬高軌道至“墳墓軌道”。墳墓軌道可以保證被棄置的衛星不與正常的靜止軌道相交,確保靜止軌道工作衛星的安全。除此以外,為了進一步減緩空間碎片,減少不必要的解體事件,航天器或火箭體在棄置時需要耗盡內部能源,包括:(1)排空或燃盡推進劑;(2)電池放空電量;(3)釋放艙內壓力。??
4、主動清除
對于近地空間越來越多的空間碎片,比較合適的處置方式是主動將其清除。目前主動清除尚在理論研究和實驗階段,常見的方案包括附著后推離軌道、柔性網拖離軌道、激光燒蝕反推離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