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是一個中文詞匯,指的是政府或統治者通過談判、赦免、給予職位或其他好處等方式,使反叛者、盜匪或其他非法武裝力量放棄抵抗、停止叛亂,并歸順于官方的過程。這個詞語常見于中國古代歷史中,尤其是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如《水滸傳》。
在《水滸傳》中,招安是一個重要的情節,書中的梁山好漢們最終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成為朝廷的官員,結束了他們的反叛生涯。招安通常被視為一種策略,用來減輕社會動蕩,恢復秩序,同時也可以將有能力的人才納入官方體系中。
在《水滸傳》里幾乎是每個山頭都駐扎著一群“強人”的世界,而事實上也差不多,根據何竹淇先生于編纂的 《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享國319年的宋朝共發生各類武裝反抗活動433次(其中北宋203,南宋230次),每年平均1.36次,皇帝當得可謂“頭大如斗”。
在古代為了安撫洪流民,還有“募兵制”,因為接受了大量因天災人禍而出現的流民,減少了鋌而走險的人群數量,緩和了社會矛盾。加之頻繁的招安政策有助于緩和不同階層人們的對立情緒,降低了平弭動亂的社會成本,體現了招安的正面意義。
在水泊梁山好漢中,有一個明白人就是軍師吳用,這位白紙扇拋棄晁蓋后一直緊跟宋江,雖說有滿肚子的陰謀,但還有些見識。當被奸臣蔡京、高俅所左右的招安使陳宗善到山東招安梁山好漢時,吳用向宋江建議說:
等這廝引將大軍來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
可見吳用主張在實力的基礎上才可以談判招安,不能胡亂受招安,給將來留下隱患。在后來在征遼過程中大獲全勝,面對遼國的招降吳用則主張接受,這是二人的第一次原則問題上的分歧。
他認為“設使日后縱有成功,必無升賞。我等三番招安,兄長為尊,只得個先鋒虛職”,的確前途渺茫。而遼邦“鎮國大將軍,總領兵馬大元帥”委實誠意滿滿,當官而言棄宋從遼的確是更好的選項。宋江不但拒絕遼主的招降, 而且還嚴肅批評了在思想上發生動搖的吳用,他說:
軍師差矣!若從遼國,此事切不可提。 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日后縱無功賞,也得青史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后已!
而在宋江看來,忠于皇帝、忠于宋朝和忠于國家、忠于民族是一回事,這是他的歷史局限性,也是他的悲劇的根源。要說宋江想用兄弟們性命換前程,應該不是的,此刻的宋江前有方臘玩命,后有高俅、蔡京作祟,可謂身不由己,但對于效忠宋廷,他是認真的,只是被利用到底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