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亡,評論者甚多。
南宋人葉適認為不應對他國不守信義,聯金滅遼是錯誤的政策。 另一位南宋人真德秀論北宋之亡,舉出十大失誤:朝政大壞;軍政大壞;不畏天戒(災變);不恤人言;毀忠忌賢;濫用小人;蒙蔽欺上;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授任非才(童貫出使);聯金滅遼。真德秀不認為結納張覺和耶律余覩是根本原因,認為即使沒有張覺事件,盟約還是難保。作為忠于宋朝的大臣,真德秀自然避免論及皇帝的過失。
到了明末,王夫之對宋代諸帝予以嚴厲的批評。關于北宋之亡,王夫之尤其重責徽宗帶著北宋走向亡國。今人金毓黻論靖康之禍,認為原因有三:一、和戰不定;二、徽宗無術以任天下之重;三、軍備墮廢。并謂遠因為新舊黨之交哄,置國事于不顧。
按北宋末年的大勢,宋廷在收回燕云后,若能一方面治理好新得的土地和人民,另一方面充實國防,整軍經武,則至少可以暫時維持類似宋遼間的和平關系。但昏庸的徽宗君臣被恢復燕京的喜悅沖昏了頭腦,于大事慶祝之余,不積極謀劃收復的疆土、收拾戰亂后的秩序,以及安定燕京地區的人民。
因此,北宋滅亡的原因,可以說主要是君臣昏庸無能,蔡京、童貫等人好大喜功,西面圖謀平服夏國,北方又想摧毀遼朝,導致宋朝的人力物力不能應對這樣的耗損。軍事方面,攻遼燕京失敗,金人看到宋軍的弱點。在外交方面,聯金滅遼不一定是錯誤的策略,但是既然要執行此一策略,各方面都應配合,尤其是當時金人并無進兵中原的意向,既然訂立了和約,宋朝就應當像從前遵守與遼朝訂立的和約那樣,遵守與金朝訂立的和約。但是當政者居然破壞剛訂立的和約,容納叛亡,給金人以進兵的借口。
這時候的宋朝,政治和軍事似已完全癱瘓。卻希冀聯合新興的女真,一舉消滅契丹,收復燕云十六州,最終在國力不充實的情況下演出了一場輕率從事軍事冒險活動的失敗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