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變爆發。
12 月 25 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標志著歷時十三天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很多人其實也對這段歷史不清不楚,覺得張學良被蔣介石扣留,他麾下的東北軍就沒啥反應?
畢竟也是二十萬多萬人馬的軍事集團,就這么眼睜睜的看著張學良回不來了?
當然不是。實際上西安事變并沒有把蔣介石釋放而就此結束。
相反,戰爭烏云一度籠罩在西安上空,差一點就打了起來。
不過最終還是沒斗過南京國民政府,沒有了張學良的東北軍最后只能認慫。
而沒有了東北軍的張學良,再也無力跟蔣介石扳手腕,導致半生失去自由。
從張學良離開西安一直到西安事變徹底解決,這中間發生了啥?曾經叱咤民國幾十年的這支東北勁旅,為什么突然就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要聊東北軍的興衰史,就不得不提 1937 年 2 月 2 日發生的「二二事件」。這次東北軍內訌事件,徹底瓦解了東北軍,也徹底讓張學良失去了自由。
說起派系之爭,這一直都是奉系軍閥的頑疾。
從張學良他爹張作霖時代起,奉軍內部就亂的一批,有以地域劃分的吉林幫、遼寧幫、外來幫,比如于學忠之前是吳佩孚直系的人,自然很難融入本地幫,算是外來戶。
而從出身又劃分為元老派、士官派、學生派,后來被張學良殺了的那個楊宇霆,就是屬于士官派,基本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
張作霖倒也樂見其成,利用各派矛盾互相加以制衡,以免某一派做大影響到他的地位。不過最后玩脫了,分贓不均矛盾激化,導致郭松齡造反,老張差一點就提前全劇終。
可想而知,深謀老算的張作霖在的時候都有點控不住場,何況年紀輕輕缺乏威信的小六子?他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外表看起來唬人實則內部亂成一鍋粥的奉系。
張學良接班后,第一實權派的楊宇霆拿他簡直不當人,大鞋小鞋天天穿,明擺著要架空小張。張學良為了自保,一咬牙把楊宇霆給弄死了。
不過這事有一個后遺癥,就是元老派和士官派對張學良防備之心大增,開始另尋出路,跟日本人勾勾搭搭的不在少數。
很多人說九一八的時候張學良要是奮起反抗,偷摸搞事變的那幾個日本軍官就該被押回日本受審了,東三省就丟不了。
畢竟當時關東軍在東北就 2 萬來人,而東北軍關內關外加起來可是有三十萬人馬。
想多了。
當時關外的奉系軍閥早已經被日本人滲透成了篩子,老派和士官派的很多人早就跟張學良離心離德,張學良根本指揮不動。即使打起來,按照東北軍的戰斗力,結果也好不到哪兒去。
張學良對東北軍的戰斗力早就心知肚明。在九一八事變前的 1929 年,為了建立威信想找個軟柿子捏,盤算了一下日本人和蘇聯人,還是覺得蘇聯人好欺負,理由就是日俄戰爭俄國人打輸了。于是挑起了「中東路戰爭」,然后不出意外的被蘇聯人摁在地上一頓摩擦。
打完這一仗,小張直接得了對外戰爭恐懼癥。蘇聯人都打不過,怎么打日本人?
不過咱們并不是說張學良一槍未放放棄東三省做得對。站在民族大義和國仇家恨的角度上,張學良完全應該進行抵抗。打不過再撤回關內,那張學良的風評就截然不同了。
扯遠了。
為了抓住對東北軍的控制權,張學良火速提拔了一批少壯派的軍官。在架空原先軍、師長的同時,張學良提拔的這一批少壯派崛起,迅速由團營長升到了師軍長。
這其中,就包括王以哲、牛元峰、何柱國、劉多荃這些人,他們也成了張學良時代東北軍的主力。
隨著東北軍移防到大西北剿共,這些人就成了東北軍的新的元老派。而這時候,張學良又提拔了了一批新的少壯派。
那問題來了。張學良既然有了這一批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實力派,為啥又提拔新的少壯派?
這跟當時的局勢強相關。或者說的明確一點,跟「三位一體」強相關。
張學良從歐洲考察回來后,蔣介石給他安排的新任務是去鄂豫皖蘇區剿共。小六子一開始也沒當回事,覺得自己人強馬壯的,剿滅區區幾千人還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很快就被現實折磨的懷疑人生。
最先跟紅軍打起來的是六十七軍的王以哲。當時鄂豫皖蘇區的主力紅四方面軍已經跟著張國燾去了川陜,留守的徐海東帶著三千來人,第一仗就殲滅了六十七軍的五個營。
然后王以哲尾隨徐海東去了陜南,連戰連敗,損失慘重。蔣介石也趁火打劫,把東北軍兩個師的番號給取消了。順帶說一句,后來八路軍三個師的番號就是來自于東北軍番號。
張學良和王以哲受過社會的毒打之后終于明白了一件事,再繼續剿共,東北軍早晚就消耗沒了。
說到「三位一體」,要提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
1935 年 11 月,張學良去南京開會的時候,偶然聽到了其他軍頭說老蔣正在跟紅軍秘密談判的事。這讓張學良大為光火:逼著我去當炮灰,你偷摸的跟紅軍談判?
失落的張學良去上海拜訪了杜重遠。這人是張學良的東北老鄉,著名的左派愛國人士,曾經干過張學良的秘書,兩個人關系匪淺。
張學良大倒苦水,說蔣介石逼我剿共,再這么剿下去東北軍這點家底就賠光了。杜大哥你看有啥好辦法?
杜重遠說你為啥非要跟蔣介石蔣介石混?你現在位高權重,完全可以聯合大西北的楊虎城、閻錫山、盛世才一起自成一家,然后打回東北去,不要啥有啥?
張學良搖頭,說這事哪有這么簡單?東北軍一個月軍費就二百多萬,如果沒有中央的撥款,加上軍火的補給,連三個月都撐不了。
杜重遠說這事還不簡單?你跟紅軍聯合啊。張學良有點懵逼:就那幫子衣衫襤褸沒吃沒喝的紅軍?我們要聯合是誰救濟誰?
杜重遠解釋道,紅軍自然力量薄弱,不過你別忘了他們的身后是誰?是蘇聯。蔣介石現在這么風光,最早不就是蘇聯給捧起來的?只要有蘇聯援助,你還怕啥蔣介石?
張學良茅塞頓開。
于是就有了后續的洛川會談、膚施會談,張學良和中共搭上了線,「三位一體」正式形成。
不過這事的推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東北軍的思想轉變問題。幾十萬人,不是張學良一句話就能左右的。
東北軍上上下下都知道,他們來西北的任務就是剿共。
現在張學良要聯共,這事一是不敢明目張膽的宣布,畢竟蔣介石的中統早就在西安布滿了眼線,一有風吹草動都瞞不了老蔣。二是對東北軍各級將領包括士兵來說,你要突然說要聯共,要反蔣,大家能不能接受這個過山車一樣的轉變?
于是,找一幫人,做自己不方便做的事,說自己不方便說的話,對東北軍進行思想教育,成了張學良的當務之急。
張學良先是成立了「王曲軍官訓練團」,讓王以哲作為教育長,開始對東北軍將領進行政治思想的輪訓。
后來張學良更是成立了一個「抗日同志會」,入會的會員都是思想激進的心腹人員。
這其中,最核心的當屬被稱為「三劍客」的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這三人,分別時任張學良的秘書、衛隊營營長、副官,全是張學良的身邊人。
也就是說,當時的東北軍圍繞張學良形成了兩派勢力。一派是以王以哲、于學忠、何柱國等掌握軍隊實權的元老派,另一派則是以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這些人為首的少壯派。少壯派雖說職位低權力小,但是對張學良的決策起到重大的影響。
不過元老派和少壯派的矛盾很快就出來了。少壯派自恃有張學良的支持,加上對權力的迷戀,插手的事越來越多,引起元老派的極大反感。王以哲的比喻就很形象,說少壯派和張學良的關系是「宦官包圍皇帝」。
新少壯派的崛起,導致本來就亂成一鍋粥的東北軍,更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