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介紹一下松州,松州屬唐朝劍南道,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朝將松州設為下都督府,主要負責管理黨項及其他諸羌的羈縻州。根據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的考證,松州是唐朝劍南道通向吐谷渾的交通要道,松州州城西北三百里有甘松嶺,唐代在此曾設置通軌軍鎮守,通軌軍以西就是黨項,黨項西北通向吐谷渾。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敗黨項之后,開始入寇松州。(《資治通鑒》)
當時唐朝方面擔任松州都督的人叫韓威,韓威帶領少量軍隊去偵察,被擊敗。這次接觸戰,唐軍雖然受挫,但是損失很小。原因有二:首先,松州唐軍很少,《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記載唐玄宗時期“松州,管兵二千八百人”,在唐玄宗之前,武則天時期唐朝已經與吐蕃開始激烈交戰,唐玄宗時期也在與吐蕃激烈交戰,必然增加了松州唐軍的數量,而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唐朝與吐蕃沒有激烈交戰,松州唐軍很少,所以武則天時期、唐玄宗時期的松州唐軍數量必然遠多于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松州唐軍數量,這種情況下,唐玄宗時期松州唐軍數量只有兩千八百人,那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松州唐軍遠少于兩千八百人,可能只有一千人,或數百人;第二,韓威出陣的目的是觀察一下吐蕃軍,帶出的只是松州唐軍里極少的一部分。綜合以上兩點判斷,此戰唐軍損失極小。
隨后,唐太宗對吐蕃重兵出擊,“(八月)壬寅,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一說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資治通鑒》)。
參戰的四位唐將,侯君集和執失思力在此不再介紹,兩人在新唐書中都有傳,都是能征善戰之將;牛進達在兩唐書中沒有傳,但是兩唐書和資治通鑒關于他的記載很多,此人后來參加過對高昌和高句麗的征討,也是一員虎將;至于劉蘭,兩唐書在侯君集等人的傳的后面附有他的傳,他參加過對突厥作戰,也非等閑之輩。
牛進達作為唐軍的先鋒,率軍首先與吐蕃軍交戰,“吐蕃攻城十余日,進達為先鋒,九月,辛亥,掩其不備,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斬首千余級”(《資治通鑒》)。
首先我們具體到這次交戰斬首千余級是什么概念。古代戰爭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舉個例子,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
然后注意,此戰雙方沒有發生“吐蕃20萬大軍投入只損失1000多人的事情”。實際情況是,5萬唐朝大軍的主力侯君集部還沒有出手,僅僅是先鋒牛進達部晚上夜襲吐蕃大營。 軍隊損失數量是指傷亡總數。這次是唐軍先鋒夜襲吐蕃大營,必然是輕兵來去,更加不可能會打掃戰場,也就是順手割了腦袋帶走。
所以這種情況下,吐蕃軍損失人數與唐軍斬首數的比例,遠高于平壤之戰日軍損失數與明軍斬首數的比例,遠高于“1萬/800”。 這種情況下還能帶回1000多吐蕃軍首級,告訴我此時吐蕃軍總傷亡是多少。
然后注意,此時唐軍主力還沒有投入戰斗,而僅僅是唐朝先鋒一次夜襲,就能打出這樣的戰績。確實令吐蕃松贊干布大懼。然后吐蕃就慫了、退兵了。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松州之戰,千百年來一直是蓋棺定論的唐朝勝利吐蕃認慫的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