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有的勸大家去事務所的人。俗話說一分付出一分收獲,事務所很苦很累,能夠收獲到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東西:
(1)有機會接觸各類企業,多接觸不同行業能夠對財務框架和具體細則理解更深刻。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盡量選擇大機構/大事務所,不要太在意開始的低待遇、高壓力。去大型集團公司/金融企業看內控和信息系統框架,去國企看制度設計和崗位分工,去外企看境外準則和報表運用。
國內所VS四大?
我是四大出來的,后面工作中也遇到不少國內所的同事,四大的優勢是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執行各個步驟,哪怕你放飛機你也得編出這條程序對應的底稿(畢竟四大的QR結果可是直接影響簽字合伙人業績的,然后QR的組又是跨區甚至跨國的同事);客戶很多大型集團公司,無論是內控還是財務核算清晰規范,甚至是教科書式模板;客戶還有很多外企,是接觸境外準則的好機會。國內所的優勢是不規范的坑爹公司才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踩的坑足夠多了業務水平自然就上去了;IPO機會多,跳槽的時候有IPO經理簡直是最完美的加分項。
(2)事務所的同事基數大、流動性高,大家像積木一樣自由組合成一個個不同的小組去做不同的項目,無形中就認識了很多同行和客戶的財務人員,未來互相引薦形成圈子相對容易。另外長期有機會做不同的行業讓大家養成了隨時學習不斷進步的習慣,相對來說視野面會比一直在企業中的人寬,等做到一定職位需要同行請教和交流的時候就能互相幫助。
(3)excel水平巨牛逼,不解釋。
(4)培養了職業敏感性和好的習慣。我也舉個簡單的例子,之前審計的時候我問一位出納為什么有些銀行賬戶沒有對賬單,有些有,出納說沒有流水就不需要打印對賬單,也打印不出來。我的建議是,沒有流水你可以打印空的對賬單,體現期初期末不變即可;如果銀行設置打印不出無流水對賬單,也必需在網銀上查詢空結果并截圖,留下查詢的時間期間或者電腦右下角時間戳;甚至親自去柜臺打印空的對賬單。無論是財務還是審計,所做的任何程序都要留痕,既是自保的記錄也方便他人進行復核查閱。
(5)長期來看,我還是喜歡work life balance,事務所的忙季顯然不適合家庭給生活,所以我認為4-7年是跳出來好時間段。這個時間里已經鍛煉到能獨立帶領團隊出報告,年齡又在30歲以內(除非一出去就有職位,否則得預留幾年在企業里拼資歷),對應的薪資企業又基本可以給得起(不會有大幅下降,心里預期容易滿足)。
PS.大家有沒發現,雖然我在企業工作時間長于四大,但是整篇文章說的內容基本都是事務所工作相關,反而企業很少,這就是事務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