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多是認知發展的正常表現:
小時候,人通常相對缺少關于危險的個人經驗,相對缺少關于病原體、寄生蟲、有毒化學物質、身體傷害的知識,了解的受傷、患病、被殺案例也相對較少。
隨著年齡增長,人可以逐步習得對若干對象的恐懼或厭惡,亦可削減對一些對象的恐懼或厭惡。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模仿和個體經驗。
隨著年齡增長,人通常會了解更多能用于預測可怕未來的材料(包括而不限于親身經歷、道聽途說、影視小說、都市傳說)、知道更多導向可怕未來的因果關系模式、擁有更好地為上述材料套用模式的認知能力,從而讓一些“小時候不怕的東西”成為恐懼或回避的對象。這并不一定會發生。
有時,人對回避對象并不恐懼,只是覺得惡心、骯臟、反感。人們相對容易將這些反感與恐懼混淆。提問者所說的“小生物”大概經常是小體型節肢動物,人對它們的回避主要涉及反感。
人相對容易習得“視覺檢測蛇、蜘蛛、蛆、寄生蟲等動物的外觀與動作模式并進行回避”[1][2],這大概是演化和文化共同塑造的,此類行為在歷史上有利于某些祖先的可育后代數量。
父母等親屬對蜘蛛、蛇等特定動物的反應可明顯影響幼兒對這類動物的反應[3]。幼兒對陌生人、高處等的反應也有類似的習得表現[4]。
小時候不怕昆蟲的人可能在被昆蟲襲擊數次或了解到昆蟲傳染疾病的消息后變得對昆蟲反感。
不正常的情況是有的。恐懼癥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最常見的發病年齡是 10 到 17 歲,可以實現“小時候不怕某個東西,長大后變得很怕”。昆蟲恐懼癥在美國的發生率約 6%;約 75% 的恐懼癥患者對多種事物有恐懼癥。有些恐懼癥患者似乎是在兒童時期被特定事物襲擊或威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生活的恐懼癥是精神醫療的對象。
不限于“小生物”,有些兒童會害怕成年人認為并不可怕或并不存在的事物。一些 8 到 9 個月大的嬰兒表現出害怕陌生人的臉或害怕特定的人,有時讓孩子的父母感到尷尬。一些 10 個月到 2 歲大的幼兒表現出害怕與父母分開。一些 4 到 6 歲的兒童自稱害怕黑暗、雷聲、煙火聲、床底下的怪物、壁櫥里的怪物。一些 7 歲以上的兒童自稱害怕暴風雨、“家里進了壞人”之類。這通常是認知發展的正常表現,有時需要治療。
參考
^?hman, A., Flykt, A., & Esteves, F. (2001). "Emotion drives attention: Detecting the snake in the gra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30 (3), 466–478.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08.08.005
^De Jong PJ, Andrea H, Muris P. Spider phobia in children: disgust and fea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hav Res Ther. 1997 Jun;35(6):559-62. doi: 10.1016/s0005-7967(97)00002-8. PMID: 9159980.
^ LoBue V & Adolph KE (2019), Fear in infancy: Lessons from snakes, spiders, heights and strang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