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里有一個橋段大家都記得清楚,到了端午節,白娘子和許仙喝了雄黃酒,結果現了蛇身,把個許仙嚇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很奇怪白娘子那么高的道行竟然不知道喝雄黃酒會穿幫。
從古至今杭州一帶的諺語就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看來這酒江南一帶一直還是要喝一點的,當然,只限于大人,婦女和兒童則不能沾,前人也知道這不是什么美酒而是有毒的,但他們認為雄黃酒可以滅五毒,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以毒攻毒。
那孩子怎么辦呢?“惟有兒時不能忘,持爻簪蒲額頭王。”意思是家里的大人拿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畫個“王”字,再涂在耳、鼻、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免受蛇蟲的傷害,也避免“疫癘”之氣,寄托著“驅避百邪”的美好愿景。
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也曾提到過雄黃酒,他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因為古人相信,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畫個“王”字倒沒什么,只是這雄黃酒到底該怎么喝呢?“雄黃”也叫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雖然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之功效,但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一種高毒礦物質。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所以鄭重提示,即使是少之又少的量,也一定要經醫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黃酒才能喝。
《本草綱目》里說得很明白:“雄黃,乃治瘡殺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意思就是受雄黃之毒的人不在少數。
在清代梁章鉅的《浪跡叢談》卷八里就記載了這樣一例:
他有一個表親姓錢,就是他在端午那天敞開了量大喝雄黃酒,結果沒多一會兒,就覺得肚子痛得難受,家里人誤以為是痧,想方設法給他治。后來來了一個懂醫的,說:“雄黃很烈,得燒酒而愈烈,現在他喝了這么多,麻煩大了。”家人這才知道是雄黃酒的問題,再想辦法去治的時候,很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一斑録》里這樣說:“雄黃能解蛇虺諸毒,而其性最烈,用以愈疾,多外治;若內服,只可分厘之少,更不可沖燒酒飲之。”
用現在醫學來解釋:飲用加熱的雄黃酒實際上是在服毒。酒可以擴張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膚的吸收,時間短者十幾分鐘、長者四五個小時即會中毒,輕者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大便呈“米泔樣”,重者至死亡。
所以,給孩子畫個“王”字這些好玩又有些寓意的傳統不妨來一下,以增加一些節日的氣氛,要是真喝雄黃酒,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