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流傳的是紀念古代楚國詩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便紛紛劃船撈救,并投下粽子等食物,這便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起源。
天象崇拜: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同時,這一天也是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央的日子,古人稱之為“飛龍在天”,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節最傳統的食品,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包裹而成,再用箬葉或菖蒲葉包裹蒸煮。南方粽子一般較甜,北方則注重咸味。
賽龍舟: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人們組成龍舟隊,在船上劃槳,追求速度和協調性。這一習俗不僅體現了團隊精神,也寓意著驅除瘟疫、祈求平安。
掛艾草與菖蒲:人們將艾草和菖蒲掛在門口或房間內,以祛除邪氣、保護家庭安寧。
佩香囊:香囊內裝有香料,佩戴在身上可以驅邪避疫、預防傳染病。
粽子比賽:現代人們在端午節還會舉辦各種粽子制作和品嘗比賽,以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
龍舟比賽:龍舟比賽已經成為國際性的體育賽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選手參與。
自駕游:一些人選擇在端午節期間進行自駕游,欣賞自然風光、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
網上慶祝: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如觀看龍舟比賽直播、參與線上粽子制作比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