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在日本民間的繁榮是在中世紀的武士社會,后來慢慢已經融入了日本的獨特文化元素,與日本社會文化緊密相連。
如今如果提起端午節,更多的是指兒童節。
懸掛鯉魚旗,擺放玩偶,懸掛菖蒲。
在江戶時代,中國的“鯉魚跳龍門”傳入日本,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聚集在黃河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
所以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的象征,為了祈禱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立起鯉魚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到了明治維新時,廢除農歷改用新歷,將端午節定在新歷5月5日,從此開始與中國端午節分道揚鑣。
到了1948年,日本政府將5月5日定為兒童節(男孩節),從此端午節就跟兒童節一起過,增添了許多趣味。
在日本有著一種風俗。就是男性都出門,只留女性在家中,舉行在插秧前清除身上的污穢的儀式。這就是五月祭。
而五月祭和中國傳入的端午相結合,才形成了后來日本的端午節。
也就是說,在日本,端午節原本是女性的節日。
在這一天,日本人也會吃粽子,但是他們的粽子和中國的差異很大,是長長的錐形,最初是用茅葉包裹,現在也有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包裹的。
發源于中國的端午節日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融合、碰撞,演變出不同的儀式和形態。
水神信仰與農耕祭禮在日本的傳播及流變,促成了日本端午文化由龍向馬的符號轉變。禳災祛毒和陰陽相斗的端午文化與日本的武士文化相遇后,演繹出了懸掛鯉魚旗的男孩節。
雖然形態千變萬化,但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它們依然會以某種媒介與我國的端午文化文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