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錦戰敗,崇禎帝秘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對清求和。但談判期間消息泄露,輿論不能理解。崇禎帝立即翻臉不認賬,為了保住自己英明抗戰的形象,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旋即以失陷城寨為罪名將陳新甲斬首。
還有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熊文燦。他是楊嗣昌的伯樂。熊文燦督軍以后,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增兵增餉,圍剿農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明軍連打勝仗,農民起義陷入低潮。五月,熊文燦逼迫張獻忠投降。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復叛。左良玉在追擊過程中中伏。崇禎帝懷疑熊文燦與農民軍“私通”,遂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將熊文燦斬首。
還有趙光忭。趙光忭隨軍時,變賣了自己所有財產近萬兩白銀充當軍資。在薊州前線,命放大將軍炮,無敢應者,趙光忭親自下馬,自執火燭開跑。清兵相顧指曰:好漢!好漢!但是,終因局勢已壞,無法阻擋清兵南下。清軍退兵后,崇禎十五年(1642年),他和他的前任范志完,一起被斬首于北京。
還有三邊總督鄭崇儉:崇禎十三年(1640年),鄭崇儉大敗張獻忠。五日三捷,威名甚振。張獻忠無奈帥殘部從陜西寧夏逃竄到四川。四川守備不足。崇禎帝把責任歸咎到鄭崇儉追擊不利。于當年5月,將鄭崇儉斬首。
還有袁崇煥,他的故事就更不必說了。
還有三邊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薊鎮巡撫王應豸、山西巡撫耿如杞、宣府巡撫李養沖、登萊巡撫孫元化、大同巡撫張翼明、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四川巡撫邵捷春、永平巡撫馬成名、順天巡撫潘永圖,河南巡撫李仙鳳等等。
就被他斬首的文官有多少?
倒是行伍出身,“目不知書“的左良玉卻是崇禎的寵兒,左良玉軍紀敗壞,形同盜匪。百姓“不恨賊而恨兵”。對于這樣的人,崇禎帝卻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還有把責任推到江南的。
明朝重賦江南?!叭齾琴x役之重甲于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div>
萬歷《南昌府志》稱當地在元朝時“賦役輕省,民庶而富”,而在明朝時:“賦重役繁,富者貧,貧者至無以為生”。
所以江南民眾居然能“身在江南,心系漠北”,懷念元朝異族統治者。
從洪武,到建文,到永樂,甚至一直到嘉靖年間,明朝統治者大規模強行遷徙江浙地區人口到中都鳳陽。
宣德時江南巡撫周忱于說:“蘇松田地至今尚有荒蕪者。民艱窘不得已而逋逃。”
“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div>
江南人民過著這樣的生活,居然還能把明末農民戰爭和明朝滅亡的鍋扣到江南人民的頭上,也真是沒誰了。
感謝您的支持,請隨意打賞。您的贊賞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