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文官”,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六部尚書侍郎主事郎中員外郎,五寺四司詹翰欽醫。可實際上,這些官員的影響力只在一隅,吏部天官再牛,出了吏部衙門外邊也沒有行署,戶部強點兒,運河沿線有不少戶部分司的主事郎中負責在外事宜,工部則有大員在漕運、黃河等工程項目上盯著。
但科道官員才是yyds。
首先來說,六科、都察院負責的是監察事務,凡是看不順眼的皆可上奏。都察院工作指南上說了:
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
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
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
負責范圍很寬泛,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茶馬、巡漕,巡關、攢運,印馬,屯田;行軍作戰時監軍紀功,巡按地方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墻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蓋六部至重,然有專司,而都察院總憲綱,惟所見聞得糾察。
一句話,天底下的事只有寫不到的,沒有都察院無法涉足的。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負責著全國兩京十三省各處府州縣巡都司衛所慰撫安長親郡將尉的事務監察,以及南北兩京各種衙門的內部稽查。你是吏部?我貴州道可以管!刑部?廣東道負責。河南道更忙,除了監察河南本省八府十二州九十六縣都司七所十二衛并七家王府儀衛、群牧之外,還負責著禮部、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尚寶司,中書舍人、欽天監、太醫院、司禮監、尚膳監、尚寶監、直殿監、酒醋面局,鐘鼓司,教坊司的監察事宜。
六科也不遑多讓。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這個“內外章疏”可了不得,換句話說,六科可以過目整個大明朝所有的上奏文書,除非你不走程序按私人信件寫給皇上。吏部選官、戶部會計、監訂儀制、武臣貼黃、刑名囚審、工程核算,以及文武科考、冊封宗室、告諭外國、朝參門籍、登聞鼓樓,方方面面,全部參與。
有人說科道官都是小官啊,職小權大,四兩撥千斤。確實,給事中和十三道監察御史都是七品官,跟個知縣差不多,縣處級。但你架不住他們負責的事多,高官要員也多。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南北各一對,這是京官。除此,人在外還有薊遼保定、宣大山西、陜西三邊、兩廣、川湖云貴、浙閩兩江、鳳陽江北這么四位定設、多為臨設的總督,九邊、十三司的二十多位巡撫,河漕、糧儲兩位總理,鄖陽的撫治、松潘的贊理,這都是加著都察院堂官職務(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的;往下,遍布各省的二十一位巡按御史,十九位清軍御史,三位提督學校、四位巡鹽、陜西的茶馬御史,還有九邊的屯田御史、運河的巡漕御史,從上到下全覆蓋。
這還沒完,“聽于部、院”的各省按察司,幾乎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延伸補充。各省駐司的按察使、副使、僉事不算,在州府還有還有四十一道按察分司,分巡道外,還有督糧道、督冊道、分守道、提督學道、清軍道,驛傳道、整飭兵備道、協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鹽法道、撫治道、監軍道、招練道……
如此盤根錯節的一個系統,誰能動得?明末那些叱咤一時的大佬,多數都有科道身份。東林六君子里頭,楊漣是左副都御史,左光斗是左僉都御史升授大理寺丞,周朝瑞是禮科左給事中升太仆少卿,袁化中河南道監察御史,魏大中工、禮、戶、吏各科給事中,被殺的時候是吏科都給事中,顧大章是陜西按察司副使。六個人,除了顧大章沒在科道任職,其他五位都是六科或都察院的。
列入《東林點將錄》的109人,開列職務為科道官的,有左都御史高攀龍、吏科都給事中魏大中、浙江道御史房可壯、福建道御史周宗建、左副都御史楊漣、左僉都御史左光斗、河南道御史袁化中、福建道御史李應升、陜西道御史蔣允儀、山東道御史黃尊素、浙江道御史夏之令、吏科給事中阮大鋮、刑科給事中解學龍、刑科給事中毛士龍、工科給事中劉懋、廣西道御史游士任、左僉都御史程正己、左都御史鄒元標、右都御史曹于汴、左副都御史孫鼎相、右僉都御史徐良彥、右僉都御史周起元、右僉都御史張鳳翔、右僉都御史朱世守、右僉都御史程紹、右僉都御史王洽、右僉都御史李若星、吏科給事中陳良訓、兵科給事中甄淑、戶科給事中郝土膏、兵科給事中沈惟炳、戶科給事中薛文周、兵科給事中蕭基、湖廣道御史劉芳、江西道御史方震孺、山東道御史李玄、福建道御史魏光緒、四川道御史練國事、河南道御史謝文錦、云南道御史李日宣、貴州道御史張慎言、山東道御史劉思誨、湖南道御史劉其忠、河南道御史楊新期、湖廣道御史劉大受、山西道御史侯恂、云南道御史胡良機、四川道御史宋師襄、河南道御史熊則禎、操江右僉都御史熊明遇、南京廣東道御史王允成、南京江西道御史陳必謙、南京山西道御史黃公輔、南京四川道御史萬言揚、南京工科給事中徐憲卿一共55人,正好占一半,這還不算其他人那些有過都察院、六科任職經歷的,比如天猛星霹靂火大理寺少卿惠世揚當過刑科給事中,其霹靂火的名號也正是在刑科任職的時候猛沖猛打掙來的;周朝瑞是從吏科給事中、禮科左給事中升上來的。
馬軍八驃騎八員全是御史、給事中(從李應升到劉懋),馬軍五虎將有三個是御史(楊漣、左光斗、袁化中),另外兩個就是惠世揚和周朝瑞這倆六科出身的;天富星撲天雕禮部主事賀烺官至僉都御史,天劍星立地太歲吏部尚書周嘉謨、地角星獨角龍吏部尚書張問達分別以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的身份擔任過地方督撫,老牌東林黨、天牢星病關索刑部尚書喬允升從萬歷二十七年開始,組織關系掛在都察院長達十六年;而名單最后開列的鎮守南京正將一員、分守南京汛地頭領六員里,七個人有六個是南京科道(除南京吏部郎中王象春之外全是);王象春雖然不是,但他的哥哥王象乾是右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總督薊遼、右都御史總督宣大,從萬歷二十二年開始關系就在都察院,一直到崇禎二年。
最后,蕺山學派的開山鼻祖,人稱“千秋正學”,罵文罵武罵君罵臣罵天罵地罵一切人自稱“草莽孤臣”的劉宗周,左都御史,掌院。任上做的事就是火力全開跟崇禎吵架,堅決反對學習西方,反對西學,反對火器,反對歐洲天文學,反對基督教,反對機械,反對吳三桂,反對湯若望,反對范志完,反對孫傳庭,反對楊嗣昌,反對左良玉(要求“戮誤國奸臣楊嗣昌,逮跋扈悍將左良玉”),反對朱由檢……
崇禎十五年姜埰、熊開元事件,可以反映出當時都察院是什么工作狀態。
當時清軍再次入關劫掠,崇禎發罪己詔,禮科給事中姜埰指著鼻子罵崇禎虛偽,崇禎盛怒之下把其扔進刑部大獄,跟前段時間因彈劾首輔周延儒而入獄的熊開元關在一塊。
左都御史劉宗周聯合六部九卿,要一塊上疏營救此兩人。崇禎一聽,倔脾氣直接上來了:你要他們活?朕就得讓他們死!于是密旨要斬這二人。消息傳出來,劉宗周曰:“今兒都察院當差的有一個算一個,全部去找皇上理論,必須要他收回成命!”于是氣勢洶洶奔皇宮中左門。正好,這天崇禎還有個會議是關于軍隊火器建設和西方軍事化嘗試的,劉宗周聽說之后大怒,二案并一案,一塊反對。
劉:邊臣不講戰守、屯戍之法,專恃火器,這合理嗎?
帝:火器利國利民,有何不合理?
劉:我用之制人,人得之亦可制我,去年河間府不就被清軍用炮轟開了嗎?
帝:所以咱們更得研制新火器來防守啊。
劉:國家大計,以法紀為主。大帥跋扈,援師逗遛,造火器管個屁用?
帝:那你說怎么辦?
劉:先把宣大、薊遼、鳳陽、陜西這幾位總督免了吧,還有遼東、天津、宣府、大同、山東、河南、山西、順天、延綏、甘肅、寧夏、陜西這些巡撫,外加總兵、副將、都司、守備,一塊免了。
帝:……
劉:往前十五年,你很多行為都有問題,有功不賞有過不罰,是時候變一下了。
帝:前不可追,善后安在?
劉:善后安在?在皇上你開誠布公,進賢才,開言路,與天下更始。
帝:廢話!現在烽火遍地,國家敗壞已極,你給出個主意?
劉:武備必先練兵,練兵必先選將,宋朝人說過,“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這話放今天仍然管用,必須得先正人心,操守為重!
帝:多事之秋,應當才能為重吧?先才后守才對。
劉:國事敗壞,正是這些沒有操守的人造成的,所以必須要重拾孔孟之道,申之忠信孝悌之義,先守后才才讀。
帝:這個點兒了,我上哪兒給你找道德標桿去?
劉:其他人先不說,范志完為什么不趕緊殺了他?(按:當時清軍入關劫掠,范志完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軍務,按照崇禎二年清軍入關袁崇煥負責的先例,這次范志完的全責。)
帝:行啊,然后呢?
劉:姜埰、熊開元為什么不放了?咱們大明朝可沒有言官下詔獄者,今兒這倆人算是開了頭了,當初黃道周你都放了,這倆人為什么不放?
帝:這倆什么檔次,能跟黃道周比么?
劉:雖然這二位學問比不上黃道周,但朝廷不能開罪言官這是規矩,簡直有傷國體;再者說,他們倆犯事,自有刑部大理寺的國家機關負責,你把人扔錦衣衛那邊,算哪一道。
帝:狗屁規矩!抓了倆言官就有傷國體,那貪贓枉法是不是也不能抓了?再說了,只有刑部大理寺算國家機關,錦衣衛不算國家機關是嗎?
劉:錦衣衛算什么東西!膏粱子弟罷了,他們知道什么禮義廉恥!就像你說的,貪贓枉法,該抓,那也應該是我們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負責,而不是你讓錦衣衛去抓。
帝(震怒):放肆!如此偏黨,豈堪憲職!你自己辭職還是我通知吏部?
于是劉宗周開革回家,姜埰發配宣州衛(發配一年愣是沒到宣州,三十年后臨死前給兒子說“先帝讓我發配宣州,所以我死了你把我安葬在宣州敬亭山吧,我得盡忠。”),熊開元發配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