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士族文人除熟讀儒家經典,還崇尚君子六藝,兼重文化、藝術與軍事教育。耐人尋味的是,明清時孔子的狂熱粉絲文人們反倒絲毫不把孔子提出的六藝教學當回事了。
政治上,士族行事以家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導向,并不會因為所謂義利之辯而刻意避諱利益。他們為家國謀求利益,以贏得生前身后名,所以相對科舉文人,士族文人反而能夠更好地踐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軍事上,士族大多崇尚建立武功以名留青史或謀取權位。士族門閥還借助莊園部曲宗族把國家的基層力量凝聚起來。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少數民族輪流統治北方,漢人士族卻一直屹立不倒,逼得北朝主動漢化拉攏士族,最后由關隴士族集團奪回漢人江山。唐朝時吐番回紇之流縱能攻入長安也無力控制中原,而宋明時一旦主力崩潰地方便幾無抵抗之力,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科舉文人取代士族文人始,文人越發地務虛且自大,廢棄武功而尚經義,鄙棄實利而重綱常。宋人尚有士族遺風,明人在晚明時似欲復興其風氣,清人則一言難盡了。
士族當權時雖然篡權屢屢發生,但內部的政治爭端不影響國家的整體精神氣質始終向上,因而從秦漢至唐宋,華夏文明是螺旋式向上發展的。而自元迄明清,尤其是清朝時,華夏文明發展停滯甚至倒退了。
士族的衰敗和科舉的全面施行無疑是中國文人尚武精神減少的主因,而宋明理學、明清八股和清朝的剃發易服更是把文人的精神氣質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