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判斷不清晰的前提下,基于不完整的證據、不完善的理論,做出猜測的方向,定義了悲觀和樂觀。
樂觀與悲觀,特指證據夠不著、理論蓋不住的那一塊。露出了這個角,才開始談到樂觀與悲觀。
在這之外并不存在樂觀與悲觀,而是混進了樂觀悲觀問題的“如何迎接事實挑戰”的問題。但這個混淆有極大的分量,所以我們單獨把這個關聯問題做個解答——答案是無論你覺得這事實是讓你欣喜還是讓你恐懼,你的猜測都是錯的。
你要做的是分辨這件即將到來的明確事實的所有側面,去做出該有的應對。
一切確定到來的事實,長遠看都是中性的。并非讓你發財就一定是天官賜福,讓你生病就是霉運當頭。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放眼長遠,用歷史的眼光看,每一件事情都會與無限久遠的后續事件發生復雜的關聯,以至于無論你將它定性為是好還是壞都是近乎于無意義的。
一件讓你此刻魂飛魄散,卻在十年后讓你感激涕零的事、它是福還是禍?一件讓你現在春風得意、五個月后卻讓你噬臍莫及的事,它是福還是禍?
但是,“你因為種種因緣際會看見了它的到來”,這本身是一件超越后續禍福的福。
看見沒有,“看見”本身就已經是福。是五味雜陳、難分好壞的未來里的一絲確定的甜味了
因為近在眼前的禍福而悲喜是是人之常情,但也是眾生無常之苦的根由。看破這個謬誤,將它重新回到真正更符合客觀事實的中性零位,你才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乍起乍落,在無意義的輾轉反側中提前耗盡自己的心理資源而陷入最終因疲勞而無法擺脫的陰郁狀態。
不但如此,因為懂得穿透這種膚淺的情緒爆炸,你還能因為懂得欣賞和感激這一點確定性而獲得小幅的充值。
就靠著這么一個大擺脫、一個小補充,你的人生感受就已經可以改善很多。
尤其是,你注意到沒有?理性的推斷能力能讓你更多的將本來需要進行悲觀和樂觀表態的事務轉而歸為“中性微甜”的微良體驗。你的推斷能力越強,就有越多的事務可以劃歸這個微良體驗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