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全球各地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一半人口在成年前夭折,而嬰幼兒夭折率高,也是工業時代以前平均壽命低的最大原因。1800年之前,只有歐洲少數精英階層的人均壽命超過40歲。1820年左右,西歐平均壽命是36歲,日本是34歲。中國貴族的人均壽命由1800年代初的37歲降至1830年后的32歲[10]。歐洲國家進入工業化早期,人均壽命曾有所下降[10],其后有大幅提高。西歐發達國家自19世紀早期開始快速提高,至1950年時達到65歲。與西歐類似,北歐、北美、澳新的平均壽命在1950年代時接近70歲。南歐、東歐則在20世紀初由40歲提高到50歲,于1970年代時追趕上西歐。二戰結束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壽命隨著死亡率下降而增加。1950年時,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為40歲,1965年,提高至50歲。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非洲平均壽命47歲,亞洲為57歲,拉丁美洲達為62歲。1990年代,發達國家平均壽命達到73歲,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57歲,但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狀況不一,并不均衡[11]。
經濟、文化、醫療是多種影響因素。嬰兒死亡率是影響平均壽命的直接因素之一[11],嬰幼兒死亡率的巨幅下降,也是近現代平均壽命增長的最大原因。
嬰幼兒夭折率降低、平均壽命提高 是近現代經濟、文化、醫療等諸多領域發展的共同結果,而且中西醫之間也有很多相互借鑒學習的地方,不能標簽化地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