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平均壽命的主要影響因素,可以歸結為五個大的方面:
一、人口內部結構,主要包括人口規模,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結構,和平均存活子女數等。
二、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海拔,平均緯度,年降水量等。
三、經濟狀況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產值,在古代體現為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
四、教育水平因素,不是每個人生病都愿意去醫院,對于小病小痛有些人更愿意去用經驗的或者口耳相傳的“偏方”,或者硬捱過去。同時受第三條因素制約,這個傾向性現在在農村更明顯。對于農村這樣的長期穩態結構,推測更接近古代農耕的生活習慣。
五、醫療水平因素,包括從業人員規模和醫院數量。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其中:
1、出生率與人口壽命高程度負相關;
2、平均海拔與人口壽命高程度負相關;
3、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與人口壽命高程度正相關;
4、醫療從業人員數量與人口比與人口壽命顯著相關;
5、醫院數量與人口比與人口壽命負相關。
以上因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而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則是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資料來源:
《我國各省人均壽命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
《我國各省人均壽命影響因素研究》
《明代疫災研究》
《近代檢疫過程中的“進步”與“落后”的反思——以1910~1911年冬春之際的東三省肺鼠疫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