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麻醉藥物前,人們是怎么麻醉的。
歷史上,由于醫療水平有限,多數是處理膿包、包扎傷口等類型。戰爭帶來的更嚴重的創傷,傷者也只能盡快截肢,手術中面臨著出血、感染和疼痛風險。
大家最熟悉的關羽刮骨療毒,一般人你試試,直接疼死過去了,所以直接截肢最快最直接,快刀斬亂麻。
沒錯,就是大家看各類影視作品中那樣,手術臺(或桌子)放在中央,四周除了拿著鋸子的人,還有好幾個臨時喊來搭把手的人,沒人戴口罩,沒人戴手套,沒有麻醉劑,沒有消毒設備。當患者難以忍受痛苦大喊大叫,搭把手幾個人就會用力按住病人......
那時,不得已需要動刀手術的病患,等于半只腳踏進了鬼門關。而醫生也非常講究手術速度,有醫生能在90秒內截斷一條腿。
一直到后面一位牙醫研究起麻醉氣體——乙醚(你沒聽錯,牙醫),他通過不斷實驗,麻醉術成功在世界上出現,手術時的疼痛成為過去。
在他之前,手術是一種痛苦,在他之后,科學戰勝了疼痛。
話說回來,直至今日,全身麻醉也是麻醉藥經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臨床表現為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這種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程度與體內血藥濃度有關,麻醉醫生通過監測術中各項生命體征來控制和調節麻醉深度。這就是平時看到我們麻醉醫生總是在手術室儀器上盯著各種數據的原因。
手術結束時,藥物被代謝或從體內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種反射逐漸恢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抑制是完全可逆的。
簡而言之,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做好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后,麻醉醫生就會通過面罩吸入或者靜脈給藥,隨著幾次深呼吸以后患者就進入了無痛的睡眠狀態,睡上一覺后手術也就完成了,并且對于手術中的過程沒有任何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