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些耆舊功勛都反對王安石呢?反對熙豐變法呢?那還得從熙豐變法的起源說起。
先說大背景:
1.仁宗無后,致使帝王世系改變。英宗自己身體太差,在位四年里一大半時間無法理政,政務基本是曹太后和韓琦富弼來主導的,等于英宗實際上沒有掌握大宋帝國。之后又是突然去世,韓琦短短幾年時間“相三帝扶二主”,進一步導致神宗當政早期不免出現主弱臣強的現實局面。當然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當時,韓琦富弼曾公亮們在歷史上并沒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在當時那個時代環境下,帝王心術很重的神宗的擔心是很正常的,畢竟皇權富貴險中求,沒人能擔保什么。所以神宗他需要變化,不管是政策也好,人事也好,都需要一場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要有相當的成績,讓他能夠在廟堂之上威重九重。
2.大宋帝國政治建設、經濟體制、國內外環境確實出了問題。三冗、西北二虜、土地兼并等等,問題一個個冒出來,雖然都不會馬上動搖帝國根基,但確實也踏進了溫水煮青蛙的局面,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3.神宗本身是一個極具帝王心術且銳意進取,心比天高,想有大作為的皇帝。面對國力舒緩的局面,他內心深處那種一統中原的理想實在是收不住了。但他確實又優柔寡斷、心胸狹窄、急功近利且身體欠佳。
4.王安石本人是一個水平極高的宰相。文學、經術、人品、施政俱佳,而且是在地方從政多年的實戰派,他不是司馬光那種走臺諫官上位的路線,他太清楚底下的人是怎么做的了,也太清楚大宋帝國的問題根源在哪里。他不在位就算了,既然在位他必然要奮力一博。而且他總結了范仲淹的失敗,明白不能太早對吏治下手,要集中精力改變經濟,待中央財政和地方民眾經濟好轉之后,再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最終統一國家意識形態:一道德。
以上四點是我個人認為變法發動的最主要原因,大背景基本說完,開始說過程。
第一階段:變法的預備跑。
神宗即位后,通過相關手段擠走了扶他上位的韓琦(王陶事件),緊接著又一石二鳥的找回了富弼來做首相,既穩住了朝堂,也敲打了韓琦。但是韓琦也好,富弼也好,曾公亮也好,都是很老成持舊的臣子。
神宗曾問富弼如何施政,富弼曰:愿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在富弼看來這是對的,陛下未及弱冠,富于春秋,你等的起。前面幾位又確實太折騰了,也必須等。可在心急的神宗看來這可不行,但放眼望去,朝中無人啊。
只好另辟蹊徑。于是乎,神宗想到了一個人,一個遠在江左,十幾年不復出的人。早在神宗做太子的時候,韓維就像他推薦過王安石,說他經術致用,品行高潔,神宗于是馬上召回了他以備大用。兩人一見面,真如湯武偶相逢,變法大幕拉開。
第二階段:變法的進行時。
王安石就位后開始著手改革,發現了和神宗一樣的問題:朝中無人啊!
沒人就沒辦法實施改革,于是乎找人。這一時期,呂惠卿、曾布、章惇、鄧綰、蔡確等等新法骨干紛紛上線,提拔極快且都身居要職,但新法也確實因此快速的鋪開了。
這時候耆舊開始真正發難了,手段一般的直接從政策下手,說地方民眾苦不堪言、新法推進過速,一法未經驗證第二法又接踵而至等等;手段老辣一點的從人事下手,說如今朝中執政、要職都是南人、閩人,提醒神宗要異論相攪。
而神宗本身又確實優柔寡斷,疑心病極重,異論相攪不需提醒,曾公亮去了后,呂公弼文彥博哪一個不是變法的對立面,哪怕王安石最為得寵的時候,神宗也一直想讓司馬光備位政府。而政策上面,神宗也是疑心重重以至于后面變法時有反復,再加上王安石制定的政策提拔的官員也確實在很多方面存在問題,底下看風色的地方官們當然也執行的不倫不類,極左極右的現象層出不窮,初衷與實際相背離,以至于民意沸騰。
比如青苗法的本意是為了緩解地方底層民眾經濟壓力,結果變相攤派下,成了政府斂財的工具。
還有市易法直接就是與民爭利,保甲法甚至出現自殘避保甲的情況。
而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新法骨干提拔過速,吸引了很大一批投機分子,借機上位,導致僥幸之門大開,權發遣就是那時候走上政治舞臺的;財政上,成立置制三司條例司分權三司,很多新法收上來的財稅直接收歸條例司,神宗可以直接使用。在當時看來,這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新法,無可厚非。可很多人就指出,若是換個敗家子只怕以后財政要出大問題,果然徽宗時期就出現了揮霍無度的情況最終導致北宋經濟出現大問題,最終覆滅。
第三階段:罷相之后。
神宗熙寧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后整整八年多的時間里雖然新法一直在進行,甚至在元豐年間還發動了元豐改制這樣關于吏治的改革,神宗都沒有復召過王安石來震懾朝堂。這時候很多人都看清了,就變法而言,王安石或許是發起人,但就這個帝國而言,王安石其實也不過是神宗的棋子,變法也不過是神宗加強集權的手段。與其說反對王安石,實際上還是反對宋神宗,反對自己的權利被削弱,但是他們也不能明說啊,還是只能反對王安石。
最后說個總結:王安石在熙豐變法時期的很多政策確實太過于超前,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不可避免會出現走樣,變成政府斂財的工具。而他為了開展變法又過速提拔了太多人,導致僥幸之門大開,最終對北宋的政治體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當時韓琦、富弼文彥博們明顯也發現了這點,反對變法也是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