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于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有一種說法就是“其地居海上之洋”(出自《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宋代上海只是一個鎮,到了元代,壯大成為上海縣。到了清朝,上海也只是江南省的一個小知府,人稱松江府。直到清朝滅亡后,中華民國將其撤松江府歸入江蘇省管理。那么為什么上海市能在短短一百來年,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答案就是GDP,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讓我們來看看上海是如何開掛般走上了各大城市的巔峰,成為人們眼中的大上海。
轉折點是1840年,這一年,對清朝政府來講,是一個恥辱的開始,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同英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上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這也是上海進入快速發展的開始,由于上海特殊的位置(位于長江入海口,是中國南北沿海線的中間位置),經過了幾十年發展,漸漸地有了想法,那就是有了脫離江蘇的想法。
1905年,上海的紳商們開始發起上海地方自治運動,雖然這場自治運動最終沒有取得成功,但它為這個脫離奠定了思想基礎。我們講雖然經濟決定上層建筑,但是上層建筑也要給力才行,這不到了1926年,直系軍閥大頭子孫傳芳直接宣布宣布上海地區的行政事務不再歸江蘇省管轄。一下子就直接成功了,至此,上海正式脫離江蘇省。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
1958年,為了擴大上海市的管轄面積,江蘇省東部的嘉定、川沙、青浦等10個縣,陸續劃入了上海市。(可以這么說,上海都是從江蘇劃出去的一塊肉,所以江蘇和上海關系也緊密,這不無關系)
隨后,剛剛劃分給浙江省不久的嵊泗縣,也劃入了上海市,成為了上海市的“后花園。”直到60年代,鑒于當時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嵊泗縣才再次劃入了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