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與西藏界山是昆侖山,與青海界山是阿爾金山。
大家都知道,漢朝開初,國力不強,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到了漢武帝時代,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漢武帝決定出擊,并且取得了三次大勝,將匈奴右部王的活動中心已遷至天山東部一帶。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去管理這么龐大的西域,而且這個地方自古都不是中原人而是少數民族地區,況且地廣人稀,都是荒漠和隔壁。于是漢武帝為了進一步溝通西域幾十個小國(樓蘭是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一個),于是就有了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也是想著和這些土著小國一起抗擊匈奴,雖然這個交流沒有取得圓滿成功,但是讓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交融,這種文化的交流也為西域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的幾十年,雙方都互派使者,也有聯姻。最終在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今 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這就是《漢書·鄭吉傳》中所說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自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唐朝疆域,可以看到,唐朝在北庭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地區,后升為北庭大都護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東部地區的軍政事務,于此同時安西大都護府(公元701年偉大的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當時的碎葉城就是安西大都護府的治所,如今這里已經屬于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了,所以也就有了李白是在國外出生的戲言了)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地區。(當然了。這些區域并不是一蹴而就了,而是經過了七八十年的征戰才一一收復的)
在任何朝代,只要王朝走到了末期,邊疆都會先知先覺有異動。到了明朝,這里被稱為瓦刺(漠西蒙古的總稱),到了明末清初,準噶爾占領了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并統治南疆(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這個時候,清朝還忙著與反清復明分子打游擊戰,沒空理準噶爾,于是準噶爾也就慢慢野心膨脹了,時間來到了18世紀初,準噶爾想獨立,但是他搞錯了自己的對手,因為他的對手是清朝最牛的皇帝之一乾隆爺,乾隆爺可不客氣,直接派遣大軍將準噶爾汗國滅了,這一年是1757年,自此,清朝徹底收回了西域。收回西域后,乾隆在收復地方設立伊犁將軍,這就是我們今天新疆的前身。
好景不長, 剛剛提到,王朝走到了末期,邊疆都會先知先覺有異動。首先動手還是上面提到想霸占東北的沙俄,沙俄不僅僅霸占了東北大片土地,還迫使清廷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等,非法霸占了4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這還沒滿足沙俄的胃口,它還慫恿阿古柏集團在1865年入侵新疆,新疆危在旦夕。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名族英雄——左宗棠。
阿古柏集團非法侵占新疆,對于是否出兵收復,清朝政府內部曾經發生過“海防”與“塞防”的爭論。在朝會上,“海防” 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認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對于這樣的昏話,“塞防”派的代表人物左宗棠針鋒相對,“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并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備,無隙可乘。” 好在當時的清政府沒有腐朽到這個地步,在1875年,清朝政府派遣以左宗棠為首的大軍,歷時兩年多,將阿古柏非法占領的天山南北地區一一收復回來。
在1877年至1882年),在收復和安定新疆的過程中,左宗棠數次上奏,主張在新疆建省,并提出了“他族逼處,故土新歸”(《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9)的論點。1884年,清朝政府頒布上諭,“授劉錦棠為甘肅新疆巡撫”(《清德宗實錄》卷195,光緒十年十月癸酉),標志著新疆正式建省。并取“他族逼處,故土新歸”之意,改定西域為新疆。自此,新疆省的建制一直到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止,新疆作為一個固定地名沿用至今。
在此致敬偉大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