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區特地為中國勞工建設了最早的工廠宿舍,即中山路周邊的里院,這些是改革開放前后全國普遍建設的大雜院和筒子樓的前身。
這些里院配備了馬桶和自來水,對于一百多年前清朝時期初來乍到的青島打工者而言,這種設施是前所未見的。一開始,他們甚至抗拒使用,更習慣于在角落或小樹林解決個人衛生問題。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專人負責定期清理和消毒。
此外,青島還建立了由德國傳教士和修女運營的教會醫院和學校,這些機構基本上對貧困市民免費,經費由教會承擔。青醫附院、原人民醫院、青島七中和青島九中都起源于德國人辦的機構。
青島的港口、交通、輕工業、食品業、城市規劃建設以及旅游風貌建設,都得益于德國人的基礎工作。
在德國人的管理下,曾經在明清時期頻繁發生的饑荒和極端事件得到了有效遏制。
對于德國人對青島的貢獻,我們表示感謝。
有人批評,也有人贊揚,還有人嚴謹地詢問數據來源。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大家可以自由發表評論。
補充說明:
德國占領青島后,面對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從歐洲大規模引進各種耐旱植物進行試驗性種植,尤其是在中山公園南門附近。洋槐(刺槐)是最成功的引進植物之一,現在已遍布中國北方。我們現在食用的槐花和槐花蜜都來源于此。
關于里院,即工廠宿舍,補充幾點信息。最早是青島船塢工藝廠的學徒宿舍,包括教學樓、餐廳和宿舍,廚衛設施一應俱全。隨之而來的磚廠、窯廠和冶煉加工廠的建立,逐步實現了半島地區的工業化啟蒙。德國人建造的固定船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時被炸毀,而可移動船塢在日本人第一次撤離時被拖回公海沉沒或拖回日本,沒有留下任何遺產。(日本兩次占領青島,分別發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