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在山東的投資可謂慷慨,尤其是在青島。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并將其劃為殖民地。當時,青島的地質以花崗巖為主,土壤層薄,不適宜農業耕作。盡管如此,德國人仍大舉投資建設,短短數年間,投入了數億馬克,其中僅青島港和市政建設的投資就達1.82億馬克。
德國人的投資不限于青島,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北段的投資分別高達5400萬馬克和1.2億馬克,這在當時的列強中是極為罕見的。到1910年,青島超越天津,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及全國四大輕工業和金融中心之一。
然而,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簽訂時,中國賠償了德國20萬兩白銀,但德國在青島的總投資遠超此數。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青島迅速回歸中國,德國的投資仿佛打了水漂,實際上成了對山東,尤其是青島的無償貢獻。
盡管德國最初的意圖是將青島作為殖民地,但他們的投資無疑加速了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德國人雖然損失了巨額投資,但這對山東,特別是青島來說,卻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山東人對此自然是樂于接受,而這段歷史也因其特殊的結局而顯得頗具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