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消化不良,又稱乳糖不耐癥,是由于人體內乳糖酶的活性不足,無法充分分解乳糖而引起的一種癥狀。乳糖酶是一種存在于小腸上皮細胞中的酶,主要功能是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這兩種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中國人以及其他一些亞洲人群中乳糖消化不良的高發率,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在人類早期發展過程中,大多數成年人在斷奶后逐漸失去了乳糖酶的活性,因為當時的飲食習慣中很少包含乳制品。但在某些地區,尤其是在歐洲,由于長期飼養牛羊等哺乳動物,乳制品成為了人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地區,對乳糖耐受的個體在進化過程中具有生存優勢,因此,乳糖耐受性的基因變異(乳糖持久性)在這些群體中得以保留和傳播。
相比之下,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的人群,直到近代之前,飲食中很少含有乳制品,因此乳糖持久性基因變異在這些人群中并不普遍。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亞洲人的乳糖酶活性自然下降,這就導致了成年后乳糖不耐受的現象。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變化和乳制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亞洲人開始消費乳制品,乳糖不耐受的問題因此變得更加顯著。
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可能包括腹痛、腹脹、腹瀉、噯氣和惡心等,這些癥狀通常在攝入乳糖后的幾小時內出現。對于乳糖不耐受的人來說,可以通過減少乳制品的攝入量、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的乳制品,或者服用乳糖酶補充劑來管理這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