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牛筋這樣的動物組織做的,所以這種弦壽命短,不用弓弩的時候需要拆下來單獨保存,淋了雨會失去張力晾干之前弓弩就廢了,所以古代弓弦只能滿足提供足夠大的力這一需求。
牛筋剝下來后風干,然后牛筋泡特殊的藥水,其實應該也不是特別的耐磨,應該是需要經常換的,再用木錘錘散,再一點點撕下來絲,最后用編織繩子的方法編成弓弦。
就是因為沒有好材料,成本高代價大,造出來還比不過弩箭弓箭,導致無法量產,不然清朝就有連發的紅衣大炮了。
而動物筋通過特殊加工做成的,弓弦不會有太多摩擦,一般為牛筋,還有鹿筋虎筋,因為能承受巨大受力,且彈性好,一般是有錢人家或者主將才有的,一般士兵根本用不起,也拉不動。(據傳三國轅門射戟,呂布用的虎筋弓,張飛能開八百斤弓,卻難拉滿虎筋弓)。弩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普通人根本拉不動弓的問題,所以采用了很多機械構造,而也導致弩弦受摩擦較多。但因射程不如弓箭,機動性不夠,不便攜帶等,一般主將不會選擇用弩,而是給守城弩兵這種防御類兵種使用,所以弩就比主將的弓要便宜的多,材質一般,弩弦不會用太好的材料,就算損壞也能很快更換。又因為沒有戰事時,弓弩的弦多數會松開保養,只留部分警戒,開戰再盡數綁上,基本不會斷多少,只要弩木制好,棉繩麻繩都可以。
也有人說用動物筋做線的是不是小說看多了吧,哪個弓會用動物的筋做弦,一泡水就會變軟,而且會發霉變質的筋怎么做弦?古代弓弦用的各種麻繩最多,蠶絲也可以,不過貴。對,用的就是普通的麻繩,不用什么特殊材料,你問磨損怎么辦?上蠟,換弦。要承受很大力怎么辦?弄粗一點不就可以了。
比如用生絲和麻混紡成線,然后把線對絞成細繩,細繩在特制的木架上纏繞十幾幾十圈,然后在兩端和中間纏魚鉤那樣纏封成束,最后就是弓弦弩弦,一般士兵都會隨身攜帶幾根到十幾根這樣的弓弩弦。平時弓弩是不掛弦的,戰前把弓弩的一端從身后經兩腿中間伸到前面別在一只腳上,弓身從身后背著到另一側的肩膀上,先掛腳上一頭的弓弦然后一手拽住弓弦另一頭,兩手或一手把住肩膀上的弓的一頭用力往下扳,把弓弦掛上。就可以用了。弓弦不提供彈性,理論上弓弦越堅韌,拉伸系數越小越好,弓箭的蓄能來自弓身,一般是骨節均勻的厚竹子或質地堅硬均勻又彈性良好的桑木、杉木等做弓胎,弓胎要彈性好抗壓縮,弓胎面向敵人一面用膘膠(一種魚皮熬制的膠)或豬皮膠粘貼風干后使用木錘擊打成絮狀的牛筋作為彈性蓄能結構,粘貼一層牛筋貼一層木皮,粘貼一層牛筋貼一層木皮,反復多次,層數越多拉力越大,每貼一層都要陰干一端時間,制弓極耗時間,成本高昂,這也是明朝火槍會取代弓弩的主要原因,火槍便宜。然后還要用水牛角制作弓梢粘粘到兩端,還要在弓身特定位置纏繞粘貼生絲線用于約束貼層防止開裂。陰干時還要草繩捆到弓胎上,巨麻煩。上弦法,忘記帶上弦繩的時候就這么上。
古代中國被稱為絲綢之國,極其重視養蠶繅絲業,其實最初不是為了紡織成絲綢搞奢靡享受或是販到外國賣錢。最初就是為了使用堅韌結實的蠶絲線繩用來制作武器、弓弦和編纂盔甲的甲片,屬于戰備物資生產。秦漢以前農民養蠶繅絲可以抵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