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奧本海默》獲得人生第一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時,墨菲正在愛爾蘭的家里悠閑地喝著茶,吃著蛋糕。
他的生活一直與好萊塢名利場保持著距離,遠離喧囂。2015年,墨菲從倫敦搬回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家,他和妻子、藝術家伊馮·麥吉尼斯,以及兩個十幾歲的兒子住在愛爾蘭海邊一個安靜的小村莊里。
對墨菲來說,這里的生活充滿了生機。他們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無處不在,畫廊里擺滿了他家人的作品;電臺里的音樂是由墨菲和朋友策劃的。偶爾,他也會和朋友們喝上幾杯,帶著兒子飛去利物浦看一場足球比賽,開車送兒子去參加派對。
剛搬到都柏林時,有一家墨菲最喜歡的書店。他每天都會來這里花50便士買杯咖啡,喝完還可以續(xù)杯,墨菲就整天坐在那里,讀一些戲劇劇本,看完放回書架,回家后,岳母正好做好了飯。這種普通人的悠閑生活,與置身電影行業(yè)作為演員的光環(huán)產生了極大的反差。
他的大多數(shù)朋友都并非從事影視行業(yè),并且他是朋友中第一個有孩子的人,因此也將是第一個空巢的人。這也意味著他有更多時間看電影、聽音樂、跑步、睡覺。他每天要睡10個小時,不用擔心有各種交際應酬去面對。
他并沒有退出這個行業(yè),只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等待那聲電話鈴響。他試圖每年只拍一部電影,但最好不要在夏天,因為夏天的大部分時間他喜歡花在愛爾蘭的西海岸,為他在BBC6臺的廣播節(jié)目找新音樂,遛他的黑色拉布拉多犬……
墨菲很渴望諾蘭的那種生活,不用電子郵件,也沒有智能手機。不過他無法做到那種極致,只能盡量減少手機上的各種軟件,但音樂應用程序必須保留。
對于一名演員來說,這種生活方式需要強大的自律、自信以及平和的心態(tài),不會擔心錯過任何機會,還要耐得住名利場的誘惑。
墨菲覺得,作為一名演員,最重要的就是過著正常的生活,做著正常的事情,將對生活的觀察,融入到人性流動中。各種派對活動、宣傳,對他來說就像泡沫,并不是說這會讓一個人成為更好或更差的演員,但它將非常限制作為一個人的體驗。在墨菲看來,公眾對演員的了解越少,演員在塑造角色的時候就越有效。
電影的各種宣傳工作,經常讓墨菲很頭疼。他也被媒體形容為“難以相處的受訪者”。其實,墨菲只喜歡談論電影本身,而對于媒體想要的個人隱私和八卦段子,在他這里是個禁忌。
去年電影《奧本海默》上映時,正趕上美國演員工會罷工,墨菲甚至對因為罷工縮短了電影的宣傳時間有些“幸災樂禍”。最后,同一天上映的《奧本海默》和《芭比》都取得了票房成功,在他看來,這就是電影根本不需要媒體宣傳的一個佐證。他還拿《浴血黑幫》舉例,這部劇前三季都沒怎么宣傳,且還是在BBC2臺播出的,只是因為觀眾口口相傳才火了起來。
《奧本海默》上映后,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傳記片,但對墨菲的生活來說,沒有什么影響。《浴血黑幫》播出后,他也曾感受過劇集帶來的一波熱度和流量,但隨后這波流量就像浪潮一樣退去。他早已看淡了這些,一切終究會恢復往常。艾米莉·布朗特曾說:“如果有誰不是為名聲而生的,那就是墨菲”。
墨菲希望自己不要迷失在過去,不要執(zhí)著于未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控制的現(xiàn)在。過去的事情,他不會把它浪漫化,未來的事情,他不喜歡計劃得太遠,他是一個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