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侖戰爭期間,瑞典加入了反對拿破侖的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的繼承人,前法國元帥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后來的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領導瑞典軍隊參與了德國和丹麥的戰役,幫助同盟國對抗拿破侖。
挪威當時是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由于丹麥王國在這場戰爭中支持了拿破侖,最終在戰爭中失敗,根據1814年的基爾條約(Treaty of Kiel),丹麥不得不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作為戰爭的賠償。但是,挪威的人民并不愿意接受這個強加于他們的決定,他們希望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
因此,1814年,挪威的代表們聚集在艾克斯胡斯(Eidsvoll)起草了挪威憲法,并于5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挪威王國,并選舉了丹麥王儲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Christian Frederik)為挪威國王。這一事件被稱為挪威的1814年獨立運動。
然而,瑞典并不接受這一單方面的獨立宣言,并迅速采取軍事行動。在短暫的挪威-瑞典戰爭(Swedish-Norwegian War)后,雙方簽訂了莫斯的公約(Convention of Moss),根據這一協議,挪威同意以聯合王國的形式與瑞典進入個人聯盟,但能夠保留1814年憲法和廣泛的內政自主權。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放棄了挪威王位,而卡爾十三世成為挪威國王,從而開始了瑞典-挪威聯合王國時期,這一時期持續到1905年,當時挪威通過公民投票解除了與瑞典的聯合,正式成為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