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功能主義者認為,情緒是人類進化的歷程中與來自環境的挑戰不斷磨合中被塑造出來的產物。當個體感受到情緒,產生趨近或回避等與環境相適宜的行為反應,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發展。
所以要說焦慮是一種好的情緒,倒也不為過,因為它是對未來安全感發出的警報,讓人迅速采取合適的行動去緩解這個風險,趨利避害、奮發向上。
放到社會層面上來說,當我們跟優秀的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產生焦慮時,還反襯了社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比如,奴隸社會的奴隸就不會有「擔心錯過成為人上人的機會」職場焦慮。
一個奴隸不會說,哎呀,我好焦慮啊,我再不努力將當不上奴隸主了。因為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
有焦慮,說明人們意識到有機會,只是目標與現實的差距在拉大,焦慮在于擔心錯過這種機會。
所以對職場人來說,焦慮大多可以歸類為「錯失人生巔峰」的焦慮和「輸給平均值」的焦慮,但歸根結底是理想目標與現實擁有之間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