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太陽回歸年的實際時長365.2422天相比,每年的誤差只有0.0078天(365.25天–365.2422天),實際情形是每年比天象提前0.0078天(折合11.232分鐘,)這種微小誤差,開始的時候根本看不出來。但是任何細(xì)微的誤差都禁不住時間上的延續(xù)疊加。歷法使用時間一長,小誤差便累積成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漢朝初創(chuàng),繼續(xù)使用秦帝國的四分歷,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日期與天象就有各種對不住——按照四分歷的誤差推算,大致上每過128年,歷法時間就要提前一天。所以兩漢期間多次改歷。蜀漢政權(quán)沿襲的后漢四分歷,啟用于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運行到漢靈帝熹平年間(公元172年5月—178年),科學(xué)家們用儀器校驗,便發(fā)現(xiàn)日食、月食的發(fā)生時間與歷法差了半天多——現(xiàn)在推算是提前17個小時。漢臣劉洪為此編制乾象歷。(《晉書·律歷志》載:章和中,改為四分,以儀天度,考合符應(yīng),時有差跌,日蝕覺過半日。至熹平中,劉洪改為乾象,推天七曜之符,與天地合其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