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制是房地產供不應求的時候一種緩解辦法,增加市場的參與者和房地產供應來緩解供需關系,相當于房企“眾籌”拿居民的錢來給居民蓋房子,但世界上用的經濟體本身也不多,對雙方的權利義務約束是相互的,比如嚴格的監管資金,房地產交付后開始還款,質量問題的理賠保障等等,絕對不可能讓出錢的購房者承擔所有環節的風險。
然而我們的預售制本身就是特色“改良”版本的,幾乎無限趨近于保護既得利益者利益,而讓居民無限吃下風險,質量沒保障,交付沒保障,沒拿到房子就得還債,土地出讓金概不拖欠,在房地產高漲時期這個問題并不顯著,因為總有后來者用更高的價格更多的需求來維系房企資金池。真當房地產后來者無以為繼的時候,蓋子就蓋不住了,回頭來看,幾乎每個風險把控緩解的設計都失效了,如此規模的資金,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此關乎民生的事情,假設有那么幾個關鍵環節的購房者保障得以落實,怕都不會出現今天這種慘烈的局面,更可怕的是,至今沒有太多人為此尷尬的局面承擔責任,僅靠包稅官的房企負責人嗎?銀行,監管部門,住建部門誰承擔責任了。
現在不取消無非是寄希望于后來者買房的錢,勻一勻擠一擠,把前面的坑填上,但還是沒有給后來者足夠的權益保護,還得嚴格執行限跌令,導致的結果是,進一步加劇了新房市場的需求下滑,大家都是現實中的人,誰現在買房不看進度,只有準現房更好賣,政策設計的靠后來者高價填坑,市場也不完全都是沒腦子的人,就會用腳投票,再說你新房有限跌令,至少現在二手房市場沒有,且跌幅遠大于政策控制的新房價格,就連一線的統計數據都是同比下跌超過3%的,這可是不少錢呢,高位下跌10%以上的也不少見,并且還可以談。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預售制的前提是供不應求,且不說你根本就沒做好預售制,沒人像我們這樣把風險剝離干凈的,就是現在市場普遍供大于求的情況,特色預售制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歷史前提。再說政策初衷,你不能總說想怎么樣就怎樣,你想繼續依靠預售制給房企緩解壓力,市場都是傻子嗎?自己就會選擇短期可以交付的房子,或者連續降價的二手房,質量更透明,風險幾乎沒有,地理位置一般也更好,這幾年可沒有限跌令,他不賣有的是人愿意打骨折賣,議價權比限跌令的新房更大。所以現在的預售制已經失去了其價值,反而打擊了市場的流動性,讓人們更加畏懼期房,還要限制市場定價,所謂的不能大落,流動性不斷下降,也會逼死更多的房企,不能兼顧的時候,就應該盡快做決斷,雖然這個決斷要晚來七八年,但總得要做,換句話來說,保留預售制大家就敢買樓花給房企填坑嗎?未必吧。
總結起來,我國的預售制本身存在天然的缺陷,對購房者保護太弱,相反非常利于一條鏈條的所有分利者,房地產下行周期基本就成了風險放大器。保留是假設市場還敢不斷的買期房來給過去的窟窿填坑,而市場在幾番鞭打下也不都是傻子,自己就會有限找準現房和二手房,不是你設想預售制怎么發揮作用他就怎么發揮作用,市場未必按你想要的方向走。
如果不改革特色預售制和限價問題,無視購房者的利益保障,房地產市場就是再過十年,也很難說能實現正常健康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