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呀。
有一句很俗氣很煽情但卻挺讓人難過的話:
“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孩子的一句謝謝,而孩子卻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聲道歉。”
很多父母都站在了所謂的道德制高點,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而孩子理應要收到回報;
在孩子看來,無端端受到了很多壓力,誤解,不公正的對待,不被重視和理解,是需要被看到的。
因此,雙方都不能理解對方。
大人們總是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就算意識到自己錯了,也不輕易道歉,理由很多,諸如沒面子啦,會感覺自己的父母權威被削減啦,孩子還小根本不會記得這些事啦,等等。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在看待。
隨便上網一搜,對父母失望的時刻,就能看到很多人在等待的道歉的過程中,對父母的失望。
這些對孩子有影響嗎?
作為曾經的“受害者”,我只能說,不可能會忘記的。
而教育的一個重要本質是模仿。
你怎么對待孩子,孩子將來也有很大的可能會這么對待別人。
在《道歉的五種語言》中寫道:
“道歉始于懷有歉疚之意,我們為給別人造成的痛苦、失望、不便感到后悔,要為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無能為力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道歉。”
所以,道歉的前提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道歉,從來就不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
拿我自己家的例子做分享。
家里正常都是隊友去接孩子,有一次他和人電話溝通事情,錯過了鬧鐘的提醒,遲到了半個多小時去接娃,娃有點生氣,隊友就漫不經心地說一句,對不起啊,爸爸來晚了。
孩子生了一晚上的氣都沒和他說話。
我問原因,隊友告知,還特意強調,我和他道過歉了啊。
我說,你這叫道歉啊,一點誠意都沒有。
平心而論,隊友是非常愛孩子的人,日常帶娃也是他居多,孩子和爸爸的關系還是很融洽的。
但就是這樣,隊友的道歉也是不走心地讓孩子傷心了。
更何況是被錯怪的孩子。
錯怪,那就是讓孩子承受了莫須有的事情。
如果家長就一句輕飄飄的對不起,那孩子只會覺得是敷衍。
如何道歉才是好的方式?
《道歉的五種語言》寫到的,我個人認為是值得參考的:
“道歉的五種語言分別是:表達歉意、承認過錯、彌補過失、真誠悔改、請求饒恕。”
1.表達歉意
不要只有一句“對不起”,要有解釋;
解釋的越具體越好,這樣可以讓對方能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他。如果傷害較深時,要表達出因為自已給對方造成的難過。共情很重要。
當然,道歉一定是宜早不宜遲的!但是,遲了,也總比沒有好!
2、承認過錯
承認錯誤我個人認為是最難的,尤其對于家長們來說,畢竟這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不太符合,也關系到大人們的自尊心。
但承認錯誤會不是軟弱,而是對自我的正式;我們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那么,自己就要做出表率。
3、彌補過失
彌補過失不一定是物質的,真誠的道歉、承認錯誤,然后親密的身體接觸,比如擁抱,都是很好的彌補過失。
4、真誠悔改
為自己的行為責任并且愿意做出改變,改變最好要有計劃,這樣才能看到切實的成果。
當然,也許執行過程是很難的,但是即使失敗了,還是要繼續持續,直到找到更好的方法。
5、請求饒恕
當然,這是由孩子來決定的。
不是用家長的“權威”強迫對方原諒。
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我都向你道歉了,你還想怎么樣啊?”
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道歉是你的事情而不是別人的事情,而原諒,是由別人來決定的。
書里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分享給大家:
如果道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么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隔閡,人際關系也會真實可信。當然我們會失敗,但應該坦誠地對待這些失敗。
我們應該表達歉意、承認過錯、彌補損失、真誠悔改,要謙卑地站立,說:“我需要人的原諒。”
我相信,如果我們學會了有效的道歉,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得到真心的寬恕。
當道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人類關系會很健康。人們會得到所需要的接納、支持與鼓勵,借助于藥物或酒精來逃避破裂的關系以及風餐露宿于城市街頭的人也將會越來越少。
而愛應該是沒有附加條件的,是彼此正視、尊重、理解、支持和包容,不管他們是孩子,還是愛人。
和家長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