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蘋果造車的新聞傳出來,我已經不太看好了,當時我給出的觀點是蘋果自身的產業鏈配套不適合去做電動汽車。
1、蘋果的自身配套并不適合汽車行業
蘋果在汽車領域是無法復制iPhone的成功的,因為下圖的三個「配套」,是iPhone能劃時代成功的基礎,至少在iPhone 1代的時間段里,iPod的影音功能可以完美的出現在手機上,iPhone的綜合體驗就已經爆殺絕大多數手機了。
蘋果進入到汽車時代后,最核心的配套是CarPlay。最新一版的CarPlay幾乎全面接管了車內的智能座艙,需車載電腦提供車速、燃油、胎壓、車外氣溫等數據,可以在儀表屏位置以個性化方式顯示關鍵信息,數值應與傳統儀表一致。這樣做已經引起部分車企的警覺了。之前一直在CarPlay首發列表中的寶馬,反而沒有出現在2024首發清單中。
同時,歐美的汽車行業逐步意識到純電產品的市場前景,恐怕不如增程和混動合適,因為石油才是全世界的主流能源,純電太依賴基建水平,僅適用于部分發達地區和中國這種特殊體制。目前針對純電的補貼已經逐步減少,這條賽道已經沒有太多想象空間了。
2、AI大模型賽道的興起,和Vision Pro更匹配
現在加州的主流敘事,已經不在電動汽車了,隨便去一個咖啡館都能聽到投資者和創業者在高談闊論,內容不是大模型就是人工智能。
而且目前Stable diffusion + Transformer的方案,在配合英偉達那股力大飛磚的算力,已經讓SORA模型初步具備了仿真世界的能力,這一套「配套」,顯然更適合出現在蘋果最新發布的硬件Vision Pro里面。
我都不敢想如果是小米造車十年沒造出來,大家會怎么評價…這顯然毫無疑問是蘋果的戰略失敗,意味著蘋果放棄了自主造車和自動駕駛業務;至于說生成式 AI 啥的,我就只當是蘋果在挽尊了。
但反過來說,有時候放棄和止損又是錯誤下的正確,造車賽道已經被中國車企卷上天了,自動駕駛又難以落地,與其空耗投資人的錢,還不如用最立竿見影的方式,砍項目、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