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光看溫度,這不是道物理題而是生物題,對人體而言,核心溫度長期低于20℃人體就會失溫致死,高于45℃體內蛋白酶就會變性失活也是個死,所以在有限的未來,不考慮變異、魔法等非科學概念下,我們必須依靠外物才能生活下去,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在物資充裕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在這兩個溫度建立起可以長期生活的庇護所
零下55℃可以長期生存是有現實案例的:極地科考站,零上55℃的例子有嗎?
況且,從理論上也是零下更可能生存,原因就是熱力學定律。
在這里具體而言就是:在能源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將庇護所溫度從零下55℃提升到人體適宜溫度,只需要將能量從其他形式(比如電能、燃料的內能、核能等)轉化成熱能就可以了,只要做好保溫。
那同樣的,庇護所要怎么從零上55℃降溫到26℃呢?首先保溫仍是必須得,我們要知道熱量自發的從高溫向低溫傳遞,如果沒有保溫措施,室內溫度將很快上升到外界溫度。其次,在庇護所初建和日常維持時,我們是否可以讓庇護所溫度下降或保持在人體適宜溫度,答案是不太容易做到,原因還在熱力學定律,即:能量不可能憑空產生或消失以及所有活動的熱效率不可能達到百分百。我們的目的是讓庇護所內的溫度下降,即將室內的熱量搬送到室外,但很遺憾的是由于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類似使用卡諾循環制冷的空調的機器效率將大大降低,我們可能需要使用類似于冰箱的壓縮循環泵或半導體制冷的機器,而這些機器的熱效率普遍不高,也就是說我們得消耗更多的能量才可能將室內的溫度降低,而且配套機器更為復雜。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我們如何在室外活動?零下的不必多說,多層保暖衣物足以保證短時間的室外活動要求,零上怎么辦?大概只能開著基地車到處移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