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后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后,眾臣擁立代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之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第二個傳說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而在古時沒電來照明,“點燈”這件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儀式感,故上元節人們要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來賞燈,燃放煙火,載歌載舞,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