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上,他提倡白話文,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并在《文學改良芻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章中闡述了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他還研究了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紅學,出版了《白話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略》《紅樓夢鑒賞》等著作。
在哲學上,他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主張“大膽假設,細心實證”,“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先秦諸子之進化論》等著作中,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
在史學上,他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對中國古代史料進行了嚴謹的考證和批判,出版了《古文辭類纂》《古代文字考證》《胡適論學近著》等著作。他還對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有所涉獵,撰寫了《胡適自傳》《胡適年譜長編》《胡適外交文稿》等著作。
在教育上,他曾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他主張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他還倡導學術自由,反對政治干預和教條主義。
在政治上,他主張自由主義,參與了五四運動,創辦了《努力周報》《獨立評論》等刊物,發表了《人權與約法》《我們走那條路》等文章,批判了國民黨的專制和腐敗,呼吁建立民主憲政。他曾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出席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為爭取國際支持和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