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關聯性很強的因素,平時大家可多注意避免。強調一下,不能說注意了就完全避免不會得癌癥,但肯定的是注意了就會大大降低患癌的風險。
先從已有的研究報道說起。
大約1/5的癌癥患者有長期慢性炎癥刺激;
4/5的癌癥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癥背景,然而,其癌癥組織內也有炎細胞浸潤。
提到炎癥,其實我們一點不陌生。
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會發生炎癥,腸炎,肝炎,胃炎,胰腺炎,乳腺炎,咽炎,宮頸炎,前列腺炎,鼻炎……
所謂炎癥就是機體組織出現損傷,而我們機體又會對其自發性產生保護反應。更學術的回答如下:
炎癥又稱發炎、炎癥反應、炎性反應,是一種涉及免疫細胞、血管和分子介質的保護性反應,屬身體組織對有害刺激(如病原、受損細胞、刺激物)的復雜生物反應的一部分。炎癥反應是機體感染或損傷時,組織為對抗危險信號而發起宿主免疫反應,通過隔離感染損傷部位,嘗試恢復機體平衡,涉及傷口愈合、抵御病原體等體內平衡再生過程。
可以理解為炎癥是一種我們機體的自發保護性反應,它產生的初衷就是要趕快清除掉有害物質,然后讓我們的受損組織趕快恢復正常。
那為什么它的發生又和癌癥密切相關呢?
不知道你在一開始還記得那個研究報告結論沒,它說的很準確,是說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是一個增加患癌風險的因素。
長期慢性,而非短期很快結束;
也就是炎癥這個發生就是非正常現象,在這種微環境中的組織細胞是面對壓力的存在,這個壓力就是炎癥所產生的那個不正常的組織微環境。正常我們的身體就是沒有損傷,一切都運轉正常,細胞按既定指令正常代謝活著,就因為損傷發生了,打破了這個正常的環境,各種不利細胞活著的條件就發生了,且這給細胞的壓力很大,承受不住就要很快死去。
但也就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有些細胞在長期這種非正常虐待條件下就出現了變異,這是研究已經發現了的,可以追究到基因層面,基因變異就讓細胞不再按照既定指令行動,而是變異,變得不受控制,無限分裂,且大肆掠奪其他細胞的養料,這樣就徹底變成了不死癌細胞,一分二,二分四,越來越多,就成了異化的癌組織。
癌癥,可以理解為細胞的一種叛變,而致使其去叛變的一個因素就是長期炎癥的存在。
如果可以,能遠離就遠離,能避免就避免,發生了就要多去努力規避長時間的讓其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