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是中國古代歷法中用來表示四季和節氣變化的一種概念,它源于《易經》的太極八卦理論。在天文歷法上,四相通常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也稱為“二至二分”。
春分: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標志著春季過半,氣溫逐漸回暖,植物開始生長。
夏至:太陽直射點達到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黑夜最短,此時正值夏季,天氣最為炎熱。
秋分:太陽再次直射赤道,晝夜再次幾乎等長,秋季過半,農作物成熟,是收獲的季節。
冬至: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此時為冬季,氣候寒冷。
這四個節氣在古代農耕文明中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根據四相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同時它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時間節點,與祭祀、習俗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