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也稱為便橋之盟,是唐朝建立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頡利可汗在渭水邊的一次會盟。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即玄武門之變后不久,當時李世民剛剛登基為帝。
恥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突厥威脅:此次會盟的背景是突厥頡利可汗率領大軍南下,兵臨長安城下,對唐朝都城構成嚴重威脅。這對于剛經歷過內亂、政權尚不穩固的唐朝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軍事壓力和外交挑戰,顯示了初唐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強大威懾力。
城下之盟:李世民被迫親自出面與頡利可汗在渭水邊談判,并簽訂了屈辱性的和約。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為了穩住突厥軍隊,許諾給予其大量金帛財物,顯示出在軍事壓力下的被動局面,這對于崇尚“天子守國門”的中原皇帝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恥辱。
國力對比:渭水之盟反映出當時唐朝國力尚未完全恢復,無法有效抵御外族入侵,這與李世民后來勵精圖治、實現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成為他心中的一大遺憾。
民族尊嚴:對于一個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大一統王朝而言,被游牧民族逼迫簽訂屈辱條約,不僅關乎君主威信,更關乎國家和民族尊嚴。
然而,渭水之盟也為唐太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在此之后積極整軍經武,加強內部治理,最終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派大將李靖等率軍北伐,成功擊敗東突厥,實現了民族自強和疆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