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發型,尤其是男性,是剃發留辮的制度,源于滿族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在清軍入關后被強制推行到全國漢族及其他民族中,成為了一項政令,即“剃發令”。
滿族人認為頭發是父母所賜,十分珍貴,所以將頭頂前部頭發剃光以示對天地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尊敬,而后部的長辮子則象征著身體完整與團結一致的精神。滿族統治者推行剃發令,有其政治意圖,即通過改變漢人的發式,來強化滿族對全國的統治地位,以及促進民族間的同化。
剃發令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震動和反抗,因為漢族自古以來遵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但最終剃發留辮還是成為了清朝近300年間中國男子的主要發式。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這一習俗才逐漸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