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將契丹視為敵人,主要原因在于兩國在地理、政治和歷史上的沖突與對立。
地理位置與領土爭端:北宋與契丹(遼朝)分別位于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雙方邊界接壤,存在著領土爭端。尤其是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帶)自五代十國時期被割讓給契丹后,北宋一直希望能收復這一戰略要地,以保障其北方邊疆的安全。
政治矛盾與勢力擴張:北宋統一了五代十國的部分政權后,力圖恢復漢唐時期的疆域,而此時契丹已建立起強大的遼朝,并不斷向南擴張,雙方在爭奪霸權和勢力范圍上產生了直接沖突。
民族矛盾與文化差異:北宋為漢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強調儒家文化傳統;而契丹則是以游牧民族為主的政權,具有鮮明的草原文化和制度。兩個政權在民族認同和文化觀念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加劇了彼此間的敵對情緒。
邊境沖突與戰爭歷史:北宋與契丹之間曾發生過多次戰爭,如宋太宗時期的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等,這些軍事沖突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敵對關系。
綜上所述,北宋將契丹視為敵人,是基于雙方在地緣政治、領土紛爭、權力競爭以及歷史恩怨等方面的復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