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的成語出自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這個成語表達的意思是:在一場爭斗或者競爭中,勝利者會被尊為王者,而失敗者則會被視為賊寇。這反映了一種歷史觀,即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他們決定著事件的評價和人物的定位。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類似描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段話描繪了項羽憑借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盡管最終未能維持霸業,但仍然展現出“成王”的一面。然而對于他的對手劉邦,因其最終獲勝,建立了漢朝,成為了真正的王者,而項羽則被一些人視為“敗寇”。
所以,“成王敗寇”雖無具體典故,但其觀念深深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的敘述與評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