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清會典事例》規定“凡宮女二十五以上者,遣出令其父母擇配”,這一規定原本是一項福利,也算是皇家對宮女們的體恤,但是很多宮女到了年紀,都不愿意出宮。
因為出宮后,很難嫁人,如果嫁不出去,沒有了收入來源,連生計都很難維持。
嫁不出去,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年紀太大,找不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在現在來看,25歲非常的年輕,但在19世紀時,國人的平均年齡不過40多歲,所以古人結婚生子非常早,正常十五六歲就結婚生子。
如果超過十八歲還沒結婚,父母就非常著急了。三十歲基本上就是奶奶級別,很難找到適齡的異性結婚,即便是嫁人,也找不到好人家,要么只能嫁作小妾或是當后媽。
古代結婚的目的都是為了傳宗接代,年紀太大也很難生孩子,過了25歲后生育能力下降。
2、疾病纏身,影響生育能力
大多數宮女都是在十幾歲時進宮,這個年紀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干粗活重活,吃飯時間也不固定,工作時間也很好,更重要的是精神壓力大,一個做不好或惹主子不高興就要受罰,這導致許多宮女都會患上一種叫“血郁癥”的疾病。
這種疾病會讓人呼吸困難,身體變得虛弱,氣虛短缺,古代我們經??吹胶芏嗯阅昙o輕輕就郁結咳血,就是這種病。
要治療這種病,要常年吃藥,花的錢就不少,看林黛玉就知道了。更重要的是,得上這種病的,基本上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古代,生育是一個女人最重要的使命,也是男人最重視的一件事,不可能明知一個女人基本上生不了孩子,還要娶她的。
這兩個是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宮女們雖然在宮中的地位是最低的,但她們畢竟是見過世面的,生活方面、吃穿用度還是要比宮外的普通百姓好的,都說“娶妻娶賢”,男人們也擔心娶了一個女人,結果這個女人不會持家,把家給敗光了。
再是大家都知道,在宮里爾虞我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宮女們多少也耳濡目染,要能在宮里生存下去,沒點手段沒點心機怎么能生存下去?
普通人家也會擔心,娶了宮女,她也把這些心機手段用在家里人身上。在宮里受氣多了,就會想著從家里人身上來找補。這也是娶妻的家庭需要去衡量的。
所以即使到了25歲,還是有很多宮女選擇不出宮,而是選擇一輩子留在宮里。對于他們來講,他們很小就入宮侍奉,一旦出宮沒有找到合適的婆家,難道靠娘家人養嗎?即使父母愿意,兄弟也不愿意啊,這樣他們出宮就沒有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