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雖然一世英名,但在選擇繼承人上卻遭遇了重重困難。繼位之初,李世民就封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對他寄予厚望,然而,李承乾卻暗中謀劃篡逆。鑒于李承乾、李泰的惡劣關系,李世民傳位給性格仁慈的李治,卻在后來引來了武則天之禍。那么,如果李世民傳位給蜀王李恪會怎么樣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恪出生在隴西狄道,也就是今甘肅省臨洮縣,他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其母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第二年,他便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僅七歲的李恪又被改封為漢中郡王。不久,李淵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而自己則當了太上皇。
李世民繼位后,改元貞觀,李恪則成為了皇子,于是爵位也就從漢中郡王直接升為了漢王。貞觀二年(628),十歲的李恪被再度改封,成為了蜀王,并受封為益州大都督。據《唐會要》記載:“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但因為年幼,所以李恪只是被授予官職,卻沒有前往上任。
到貞觀五年(631),李恪又被“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但仍然因為李恪年齡不足而沒有前去赴任。兩年后,李恪被授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這次,李恪總算前往了封地。
然而,一年后李世民又“以蜀王恪遙領益州都督。”可以說,李恪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便是在不斷的改封和遷職中度過的。貞觀十年(636),李世民想要通過分封的形式來維持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于是“開歷史倒車”,將自己的弟弟、兒子分封到各地,而且世襲罔替。
于是,李恪又受其影響,從蜀王變成了吳王,并擔任潭州都督。第二年,還是熟悉的劇本,李恪被授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這次李恪又前往位于今湖北省安陸市的安州赴任。據《新唐書》記載,不久李恪便因為和乳母的兒子“博簺”,也就是賭博而被彈劾,免去職務。
《舊唐書》則稱,李恪是因為常常游獵而被彈劾,從其它史料印證來看,李恪應該是游獵損壞了農民的莊稼而被舉報而免官的。幾個月后,李恪官復原職,這次他吸取教訓,不再犯錯,得到了李世民的贊賞。后來,李世民擔心李治性格懦弱,便想立李恪為太子,在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下才作罷。
毛主席曾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舊唐書》也稱:“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可見,如果李世民傳位給李恪,很可能會比傳位李治更好,至少,李恪不會因為懦弱而讓武則天把持朝政,建立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