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糖飲料有沒有健康風險?
說起無糖飲料,大家第一反應是更加健康,但很多科普也解釋了其中的風險。到底應該怎么看待這類飲料?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害?
▎ 怎么看待無糖飲料
總體來說,它的安全性沒什么問題,也沒有像很多人說的那么恐怖。
討論它有沒有害,主要還是看長期影響的一些影響,比如對慢性病風險是不是會增加個20%? 一般也就是這樣的程度。
從總體的人類健康干預的角度,無糖飲料可能只是很小的方面,影響沒有特別的大。
▎ 是否有爭議
說無糖飲料更健康或者更不健康,都得看是跟誰比。
但首先要說,大家心中對「無糖飲料健康無害」的這種認知,是種誤解,并不能證明「無糖飲料代替有糖飲料一定更健康」。
至于無糖飲料的風險,具體風險大小的對比,因為涉及到劑量、不同的人群、關注不同的方面,都會有所差別。
2.一般人對無糖飲料有哪些誤解?
有糖尿病患者測試一瓶無糖飲料,對比前后幾個小時血糖值的變化,確實沒有什么波動,這是否意味著無糖飲料確實有助于控糖?
在解決饞的問題上,偶爾用無糖飲料代替普通飲料,不長期喝,是更健康的行為?
▎ 是不是真的對血糖沒影響?
首先無糖飲料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喝了之后血糖立刻彪升,也不會像很多網友聽說的那樣喝完無糖飲料會立刻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恨不得血糖驟然降低。
但是已有比較過硬的研究證據顯示,對某些人來說,喝無糖飲料確實會影響血糖控制的能力。
此時攝入的甜味劑劑量也沒有太大,和一般常用來描述它安全性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來比較,還是一個比較小的劑量,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可以達到的一個劑量,就會造成影響。
▎ 糖尿病患者怎么辦?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用普通的添加糖,肯定會造成血糖的快速升高,加上本身已經處于疾病狀態,既往認為非營養型的甜味劑是安全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的。
從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角度,糖尿病患者用甜味劑代替添加糖,且其他食物熱量可以起到控制熱量和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的作用。
▎ 偶爾喝無糖飲料解饞,是否更健康?
定性地說,不能說這種替換更健康。
具體來說,無糖飲料主要是在控制血糖反應和降低熱量的攝入這方面比較好,可以看作是過渡到更健康飲食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替代物。
具體要不要替換,得看你的訴求和真實的攝入量(也就是說這個「偶爾」是個什么概念?)
如果你的目的是追求健康,降低風險,而且對甜飲料的渴望控制在一周甚至一個月才喝1-2次,你喝含糖飲料或是無糖飲料都可以的。要知道,每天添加糖的攝入量在 50 克以下,也是沒有太嚴重的健康風險的。
對于我來說,喝含糖飲料血糖波動明顯,還容易長痘,我肯定會選擇無糖飲料。
最后還得看你對風險的感知。像有的研究就顯示一個月喝2瓶含糖飲料某些癌癥的風險就會增加了。如果你真的特別在意這些,那可能還真的哪種都不喝為好。
3.從有糖到無糖的轉變是怎么發生的?
從營養指南的角度來看,從有糖飲料到無糖飲料,這個轉變在國內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 開始認為是問題
膳食指南 1997 年的版本,如果沒有記錯,里邊根本沒有提到添加糖。
教授公共營養學課程的老教授那時說,咱們中國人添加糖吃的還很少,不用考慮糖攝入的問題。
▎ 認為控制肥胖就好
轉眼到了2007年,新版的膳食指南中就提到了合理運動控制肥胖的問題。
到了2010年,美國的膳食指南,基本上要“戒”的飲食成分只強調了添加糖、飽和脂肪和鈉,別的都沒怎么強調。
那時候大家對添加糖才開始特別地重視。
▎ 最近十年重視控糖
大概在 2011 年左右,血糖指數才開始被一般的公眾所了解。
那時候果糖還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健康的糖,因為它血糖指數很低。那時大家還沒有認識到添加糖會影響胰島素及肝臟代謝等這個層面的問題。
再往后,隨著整個營養學界對于添加糖、糖的毒性的認知加深,開始更加強調添加糖的健康危害。像世界衛生組織有關控制游離糖攝入的指南,也是在最近不到十年的時間才頒布的。
總的來說,大家開始意識到糖要嚴格控制,要少糖。于是很多人推崇無糖飲料。
▎ 對無糖飲料的建議
有關無糖飲料或者說代糖的研究也是在逐漸進行的,產品還在逐漸開發中,對其質疑的聲音也也有了不少,其實有關甜味劑致癌之類的質疑一直都有。
4. 還能更規范一點嗎?
從營養師角度來說,在相關產品的包裝、推廣、監管上,您覺得關于“無糖”的內容有哪些需要更加規范的?
▎ 已經比較規范
嚴格來說,我國對于無糖這個詞的定義是非常嚴苛的。
十幾年前,那時候營養標簽通則還沒有頒布,可能有些人會打打擦邊球,但是現在我覺得有關無糖、低糖、無蔗糖的規范已經比較全面了。
▎ 優化建議
一是含糖量強制標識。因為現在在營養成分表上糖并不是強制標識的,以后如果能標識會更好。
二是警惕歧視性宣稱。因為有的產品里其實沒有額外添加糖,但產品原料和配料里自帶了一定的糖,比如牛奶制品里天然就有乳糖,就可能因為標識不了無糖而比較吃虧,但實際上營養價值還是很高的。
所以,單純從法規的角度,可能并不需要在具體個人選擇的信息上,做出太多強制性的包裝標識的要求。只要保證產品沒有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者就可以了。總體來說沒有太多需要再進一步規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