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6月13日,也就是鐿獲得命名的150多年前開始說起。那天簽署了一份協議,允許瑞典生產荷蘭錫釉仿瓷器(彩陶)。之后,德國的煉金術士約翰·沃爾夫(Johann Wolff)在斯德哥爾摩的R?rstrand城堡建立了一座“陶瓷”工廠。18世紀后期,工廠開始生產石器(一種由約西亞?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發明的改進產品),對長石產生了需求。于是R?rstrand在20公里外的伊特比買下了一座石英和長石礦的礦山。伊特比是一個坐落于斯德哥爾摩群島中Resar?島朝海一側的村莊,它的名字可能來源于村莊靠海的地理位置(瑞典語“den yttre”)。
1788年,化學家、礦物學家并身兼R?rstrand瓷器廠老板的萊因霍爾德·耶伊爾(Reinhold Geijer)發表了一篇論文[1],描述了業余地質學家卡爾·阿克塞爾·阿倫尼烏斯(Carl Axel Arrhenius)在伊特比礦山發現的一種比重為4.223的黑色非磁性礦物。阿倫尼烏斯也給芬蘭埃博學術大學的約翰·加多林(Johan Gadolin)教授寄送了一份礦物樣品。加多林對這種礦物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它含有31%的二氧化硅、19%的氧化鋁(實際上是氧化鈹)、12%的鐵氧化物和38%的未知土類化合物(現代術語稱之為氧化物)[2]。
1797年,來自瑞典烏普薩拉的化學家安德斯·古斯塔夫·??素惛瘢ˋnders Gustaf Ekeberg)重新分析了更純的樣品;結果表明加多林高估了二氧化硅和氧化鋁的含量,并且低估了新氧化物的比例;埃克貝格發現新氧化物的含量為47.5%,同時記錄了它令人作嘔的味道[3]!他建議將該礦物命名為“yttersten”(ytter巖),他也提出了對應的瑞典和拉丁文名:ytterjord(ytter土)和yttria?,F在已經知道,Yttersten(也就是硅鈹釔礦)擁有形如FeBe2Y2Si2O10的通式,雖然這其中的“Y”被證實包括相當復雜的內容元素。
在隨后的幾十年中,人們慢慢發現yttria遠遠不止是釔的氧化物。1843年,它被發現含有鉺和鋱的氧化物。1878年,德馬里尼亞克從yttria分離出氧化鐿[4];他聲稱這是一個新的三價元素——鐿的氧化物,其原子量為172克每摩爾。然而到了1899年,弗朗茨·埃克斯納(Franz Exner)和愛德華·哈夏克(Eduard Haschek)在奧地利提出的光譜證據表明這次發現的鐿并不是單一物質。六年后,還是在奧地利,卡爾·奧爾·馮·韋爾斯巴赫用分步結晶法將德馬里尼亞克發現的鐿分離為兩個元素;他根據發射光譜區分出兩者,并將它們分別命名為“aldebaranium”和“cassiopeium”。1907年12月,他公布了[5]這兩個元素的原子量,分別為172.90和174.23克每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