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2.6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重要的生物滅絕事件,被稱為瓜德魯普世滅絕事件。曾經有研究估計,海洋生物中有33%-35%的屬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消失。而現在,一項發表于《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研究指出,2.6億年前的滅絕事件并非單一事件,而是兩個事件,之間相隔約300萬年。
科學家對南海采集的海洋樣本進行了分析,利用鈾同位素的分布發現,海洋有兩次嚴重缺少氧氣的時期。研究認為,缺氧的海洋分別在大約2.62億年前和2.59億年前造成了兩次滅絕事件。科學家說,這兩個滅絕事件的原因可能都是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大氣中的火山灰阻擋陽光造成短暫的溫度下降,而后則會是更長期的氣候變暖。大量溫室氣體釋放使海洋變暖, 溫暖的地表水使溶解氧無法到達更深的地方,最終破壞食物鏈。過往有研究指出,地球歷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之一,二疊紀末大滅絕,可能也與火山噴發有關。2.6億年前的滅絕事件雖不在這五次大滅絕當中,但也意義重大。科學家說,雙重滅絕事件顯示了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影響,并認為人們必須關注環境問題,來阻止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