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分解降低作為導致高尿酸血癥的機制已被排除。在核酸和核苷酸的正常轉換過程中,部分被降解成游離嘌呤基,主要是次黃嘌呤和鳥嘌呤。合成核苷酸所需要的核酸過剩時,會迅速降解為次黃嘌呤。鳥嘌呤在鳥嘌呤酶作用下脫氨成為黃嘌呤。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經黃嘌呤氧化酶作用被氧化成尿酸。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黃嘌呤核...
回答于 2023-02-26 22:02
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無腎功能損害或關節畸形者經有效治療一般都能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更不會影響壽命。但如果治療不當,急性關節炎的反復發作可引起較大痛苦。有關節畸形和腎石病者則生活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腎功能損害嚴重者,預后較差。 目前所有治療為對癥療法。未經治療的痛風性關節炎,其嚴重程度和發展的速度...
回答于 2023-02-26 22:01
病程較長的患者有1/3左右可發生腎臟并發癥。腎損害有3種形式:一是尿酸鹽腎病,由于尿酸鹽在腎間質組織沉積所致;二是腎尿酸結石,原發性痛風者腎尿酸結石占20%~25%;三是大量尿酸結晶廣泛沉積于腎小管,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癥狀。 1.尿酸性腎石病 ?有10%~25%的痛風患者可發生尿酸性腎石病。部分患者甚至是...
回答于 2023-02-26 22:00
實驗室檢查: 1.尿液檢查 ?正常人經過5天的限制嘌呤飲食后,24h尿的尿酸排泄量一般不超過3.57mmol(600mg)。由于急性發作期尿酸鹽與炎癥的利尿作用,使患者的尿尿酸排泄增多,因而此項檢查對痛風的診斷意義不大。但24h尿尿酸排泄增多有助于痛風性腎病與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腎功能衰竭之間的鑒別。有尿酸性結石形成時,尿中可...
回答于 2023-02-26 21:58
1.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好發于手指小關節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關節,表現為游走性、對稱性關節炎,血尿酸不高,類風濕因子多陽性,X線示關節面粗糙,關節間隙狹窄,甚至關節面融合,與痛風所致的骨質缺損明顯不同。 2.假性痛風 ?為關節軟骨鈣化所致,老年人多見,膝關節最易累及,急性發作時癥狀酷...
回答于 2023-02-26 21:56
人類缺乏尿酸酶,因此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正常人每天大約有1/3的尿酸在腸道細菌降解處理,2/3以原型經腎排泄。體液中的尿酸98%以鈉鹽形式存在,在37℃,pH值7.4的生理條件下血尿酸的飽和濃度為416.5μmol/L(7.0mg/dl)。成人尿酸池的大小約1200mg,每天機體產生700mg左右尿酸。為維持尿酸平衡,每天經腎臟排泄的尿酸為5...
回答于 2023-02-26 21:56
1.白菜250克,加植物油20克炒食。宜經常服。適用于痛風緩解期。 2.茄子250克洗凈后蒸熟,切成條,稍加醬油、麻油、鹽、大蒜泥、味精拌勻后食,隔日服,適用于痛風發作者。 3.土豆250克,植物油30克先煸,繼加醬油30克,鹽少量至燒熟后食,適用于痛風發作者。 4.蘿卜250克洗凈切塊,植物油50克同煸,繼加柏子仁30克,水50...
回答于 2023-02-26 21:51
切除影響功能活動的痛風結節,并系統治療。急性痛風發作:臥床休息,秋水仙堿0.5μg/h,直至疼痛緩解或腹瀉發生。止痛劑如吲哚美辛100μg/d,2~3天。慢性痛風:低嘌呤飲食,長期應用丙磺舒(羧苯磺胺)1~2g/d,以增加腎臟尿酸排泄。減肥降低體重。
回答于 2023-02-26 21:49
關節疼痛痛風急性發作是急性痛風的典型癥狀。疾病發作多在輕微損傷、飲食過量或相關疾病以后,特別好發于肢體遠端關節,典型的癥狀發于足趾(足痛風),也可因尿酸鹽結石引起腎絞痛。慢性痛風以破壞性關節變化為特征。 皮膚癥狀:約1/2的病例,有尿酸鹽沉積于皮下,這些結節被稱為痛風結節或痛風石。痛風石常呈白色或珍珠色...
回答于 2023-02-26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