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屎雖小 卻有大用
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耵(dīng)聹(níng),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干燥后形成的薄片狀分泌物,俗稱“耳垢”、“耳屎”。大部分人的耵聹是干性的...
1、耳屎雖小 卻有大用
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耵(dīng)聹(níng),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干燥后形成的薄片狀分泌物,俗稱“耳垢”、“耳屎”。大部分人的耵聹是干性的,也有的人耵聹如粘稠的油脂,俗稱“油耳”、“稀耳”。
干的耵聹是比較干燥酥脆的薄薄干痂,顏色呈現淺黃色;油的耵聹則因為油脂分泌比較旺盛,呈現為黏稠油狀的蠟黃色或黃褐色。
耵聹是油還是干,和遺傳相關,不是啥疾病。
甭管它是干的,還是濕的,好耵聹都默默保護著你,耵聹具有潤滑和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如塵埃、小蟲等)的作用。
不掏真的不會堵嗎?
2、耳屎自己會走,不用去“趕”
外耳道呈倒“S”型的結構,外1/3是以外耳道軟骨為基礎,有豐富的毛囊、皮脂腺、耵聹腺,內2/3為骨性外耳道,兩者交界處較狹窄。
耳屎一般是由外1/3的腺體分泌,隨著我們咀嚼、張口等運動,或頭位的改變,干性耵聹多可以自行脫落排出。所以不需要刻意的經常去掏耳朵。
3、路邊的“野耳” 不要隨便采
“采耳”確實很爽,因為我們的外耳道分布著豐富的末梢神經,在掏耳朵時,通過刺激這些神經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便使人產生了“爽“的感覺。但外耳道皮膚嬌嫩,非專業人員采耳過程中易損傷耳道皮膚。
現在很多采耳店采耳的工具無法像醫院使用的專業工具一樣實施高溫消毒處理,很容易將真菌或霉菌帶入耳道內。如果僅僅是用酒精局部噴灑一下采耳工具,是不足以殺滅真菌的。
正規醫院使用的高溫消毒、消毒液浸泡消毒才能保證足夠長的時間有效殺滅真菌。如果霉菌隨著采耳工具“跑到了”鼓膜上,還可引起聽力減退及耳鳴。
4、正確掏耳朵
(1)油性耵聹比較粘稠,會在耳內聚集成團,難以自行排出。如果結成團塊,堵塞整個外耳道,或外耳道進水致耵聹膨脹后,形成耵聹栓塞時,可引起聽力減退、耳痛、耳鳴等。
(2)兒童耵聹取出,如位置不深、不靠近鼓膜的、患兒比較合作的,可試用鑷子或者耵聹鉤取出。

(3)若耵聹位置較深、較硬、成大塊狀,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連續耳浴三天后再復診行外耳道沖洗。

兒童耵聹的正確處理方式往往被家長忽略,認為只是“簡單”的掏耳朵,殊不知小小的掏耳朵也有“大學問”,所以不要隨意盲目的給兒童掏耳朵。
如果小朋友出現耳朵痛、耳堵、耳悶、聽力下降等,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影響兒童學習和生活。再次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享受同款的“舒服”,并且全程安心!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88.html